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3-03-22
2013-03-22 第19版:背包 【字体】大 |默认 |

最草根的川菜

作者: □记者黄梦帆文/图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1293
汶川的小饭店
2009年7月,汶川地震刚刚过了一年。
    去理县薛城镇要经过汶川,可恰好碰上通往汶川的彻底关大桥被巨石砸断,耽误了两天才能成行。那时候想,地震的威力真是太大了,一年之后还是对灾区不依不饶。灾区的人民,想必都很沉重吧。
    意料之外,当我在中午时分赶到汶川县城的时候,这个小小的峡谷小城一片平静,要不是几座被人为拆除的危房以及重建的工地,还真看不出太多地震的痕迹。而当我走进一家小饭店的时候,所见所闻,更是瞬间颠覆内心假想的那种沉重感。
    店里没有客人,店主夫妻俩和儿子儿媳四人正围着桌子吃饭,一个汤,两个菜。可能一年来见到背着相机的外地人实在太多了,店主一点也不意外,灿烂地笑着起身迎接。我却探过身去,想看看他们一家子吃的什么菜。女主人大笑,说都是家常菜,没特别的。我开玩笑,说也想吃你们做的那道菜。男主人也笑了,说菜都吃残了,不然我们可以一起吃。“我马上给你炒吧”,夫妻俩说话间已经一个切菜,一个刷锅了。
    已经不记得那是什么样的一道菜了,但是夫妻俩爽朗的说笑似乎仍响耳边。见我举着相机,男主人转身跑进里间,取来一顶厨师帽扣上,这一细节让屋子里的人全笑开了。
    不一会儿的工夫,男主人将炒好的菜端来,很认真地说:“川菜,绝对正宗。”举箸品尝,麻辣味瞬间刺激味蕾,那是川味,但不是酒店的那种,而是很草根的那种家常菜。
    川藏家的味道
    在理县薛城镇,我随镇中学的老师到一户藏民家。
    那其实是一个藏汉结合的家庭,孩子在家,父母远在几里外的亲戚家帮忙灾后重建了。一个电话之后,父母没多久就骑着摩托车赶了回来。一踏进家门,没来得及多寒暄,男女主人就忙着取熏肉,洗刷土豆,准备迎客的菜肴。
    藏族人一年里吃的肉,基本上就是腊肉了。猪是自家养的,一年宰两头,然后各部位切割好,挂起来烟熏和风干,平时要吃肉了,就拿刀割下一块,用坚硬的刷子刷干净黑乌乌的表皮。我们好奇,沿着楼梯往上查看腊肉,在楼上居然看到两大块并非猪肉的东西,有点白,像个袋子,一问才知道那是猪肚。男主人见我们好奇,二话不说拿刀就割了一块,说给我们尝尝凉拌腊猪肚的味道。这让我们惊讶不已,腊猪肚闻所未闻,竟然还要来个凉拌的!
    那一顿饭,几乎都是腊肉的宴席,凉拌的,炒菜的,全都无一例外的放了干辣椒和花椒。主人家热情,给我们倒了青稞酒,当地并不产青稞,那酒是高原的亲戚给的,一直留着。
    蔵家的川菜风味,在那个石头结构的藏民家里热烈地飘散着,在安静的山坳里一定很吸引人。
    “喝酒”,男主人很豪爽,边举杯边说很多关于地震的笑话。那场灾难,在他的眼里瞬间变得轻松起来。女主人侧着印有高原红的脸膛:“震都震了,没事,修了就好了。”当地人把建房都说成了修房子,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地震给毁掉的房子,重建只是“修修”的事情罢了。
    感言:在汶川之行,听到当地人说的一个故事:地震之后,一个村子的人在处理好后事,很快又吃上了他们的麻辣火锅。地震带来的灾难巨大,但是灾民们面对灾难的心态却让人佩服。从他们世代散不去的“川菜”味道中,你能感受到吗?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