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3-02-03
2013-02-03 第05版:南流副刊 【字体】大 |默认 |

春节说“圆”

作者: 苗向东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889
    春节将到,国人历来讲究团圆。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开始到正月十五吃汤圆,都离不开个圆字。
    年是自然季节的循环,从春、夏、秋、冬,围成了一个圆。中国人从来就有对圆的崇拜,在“天圆地方”的远古时代,到现代生活中处处都有圆的痕迹。喜欢圆桌吃饭,人们常用“花好月圆”来描写幸福团圆的生活,传统的戏剧,也是一波三折,结束时矛盾圆满解决,谓之“大团圆”。所有带圆的词语几乎都是温馨和讨人喜欢的,譬如:团圆、破镜重圆;在做事上,也都力求圆圆满满;圆是吉利、完美无缺,是有始有终,是一种美满和幸福的象征,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成了许多人追求的偶像。
    团圆是春节的第一主题,也是春节最重要的情怀。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从吃的方面讲,春节都要做肉丸子,因为丸子象征团圆。春节在我们老家都有吃汤圆的习俗,有“团团圆圆”的说法。除旧迎新的大年之夜,全家老小,欢聚一堂,一同祭祖敬天,吃年夜饭。团圆观念既作为一种理想,也作为一种实践,一直支撑着我国古代社会的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积淀中,“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观念,深深浸润着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人格。古往今来,圆成了国人的一种追求、一种向往,希望亲情、爱情、友情、婚姻、家庭、健康、事业样样都是“圆”的,圆出爱,圆出情,圆出一个无愧无悔的人生!
    随着历史的变迁,“圆”由自然美的观念逐步向社会美转型,其中的本质是“和谐”。春节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如今,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团圆显然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团圆就像一种社会润滑剂,能够修弥隔阂,化解恩怨,让人们感受到爱的关怀和被爱的温暖,让家庭在亲情中凝聚,在相聚中享受天伦之乐,让社会在个人与家庭的“合家欢乐”中平安、稳定、繁荣、进步。
    希望“团圆”的意蕴并不止于每年的这一个“春节”,而常相伴在我们身边的分分秒秒,祝愿社会更加美丽、健康、和谐,世界更加和平安宁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