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13-02-03 第05版:南流副刊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儿时“送灶” |
|
|
|
|
|
|
|
|
|
开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小年“送灶”最具神话色彩了! 每到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我们这些生在物质匮乏年代的小孩子们会有灶糖吃,可想而知那是一种怎样的憧憬和向往!这一天也是习俗中“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那时我们乡下家家户户都要在锅台上边的墙上,供奉灶王爷的尊像,在像的两边贴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小时候最喜欢听奶奶讲灶王爷的故事。从奶奶讲的故事里我知道:他就是《封神榜》中的张奎,会地遁术,他的速度是土行孙的二倍,被土行孙的师傅惧留孙所杀后,被姜子牙封为灶王爷,他明义上是天地间的使者,但实质上是玉皇大帝的耳目。他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打道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为,玉帝会根据他奏报的情况,对这家人进行奖善惩恶。因此,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成为每家都很重视的一件大事。 童年的记忆里,我奶奶家的灶王爷,供在锅台墙上的高处,是一张纸质粗糙、颜色单调的木版画,画上一位老爷子正襟危坐,头戴官帽,身穿红袍,五官端正,慈眉善目,五绺长须飘飘然,似有神仙道骨。小时我曾误以为他就是关老爷呢!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画像下面钉有一块横板,放着一只青花瓷碗当做香炉,里面装着小米,插着三根散香。这个灶王爷画像是除夕夜(接神后)爷爷恭恭敬敬地贴在墙上的,然后焚香作拜,这灶王爷就算在我家落户了。 灶王爷每年端坐在墙上整整一年的时间,期间,家人很少去关注他。只有到了小年这天,灶王爷该回天庭述职了,人们这才又想起了它。于是,小年晚饭后,爷爷先是在灶王爷画像前供上一碟麦芽糖(俗称灶糖),抹抹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尝点甜头。这样可使灶王爷嘴上吃得甜甜的,说出的话自然也是甜甜的了,让他上天只能“言好事”,就是想说几句主人家的短处,嘴巴被糖粘住了张不开,这就叫“吃人家的嘴软”。呵呵,真有趣。 爷爷供罢灶糖,要点上一对红蜡烛,说是给灶王爷照亮上天的路,同时,还供上一碗清水,以便灶王爷的坐骑途中口渴时候饮用。最后,烧上三支高香,全家人跪在香案前,双手合一,嘴里不断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吉祥。”仪式结束后,爷爷点燃火柴,把烟熏火燎一年的灶神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这就算把灶王爷送走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进步,如今乡下人大都住上了楼房,很少有人在小年这天祭祀灶王爷了,充满时代印痕的小年送灶习俗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如今想来,虽然它的文化内涵被散落在现实的岸边,但它凝聚着一种信仰,散发着一种情怀。人们求的是一种吉祥,图的是一种顺意。小年“送灶”那情景依然令人怀念,如同腊月里的雪花,在飘飞的记忆中,静静地飞舞着。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