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2-12-08 第02版:本市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孩子问父母“我从哪里来?””时,““被捡来的”高频率答案引人深思,对此专家提醒: |
加强少儿性教育,家长是最好老师 |
|
|
|
|
|
|
本报讯(记者庞献)“我从哪里来?”很多父母都被孩子问过这个问题,父母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记者近日在玉城随机采访部分市民,“被父母捡来的”成了回答率最高的答案。少儿性教育的空白引人深思。 现状:少儿性教育,挥之不去的尴尬 “妈妈,我从哪里来的呀?”“你是妈妈在河边捡来的”相信大部分80后对类似这样的对话记忆犹新,面对孩子的提问,我们的父母使劲拉着那块遮羞布,以说谎、敷衍的方式逃避。 “我女儿三四岁的时候,就对自己的身体和异性的身体非常好奇,有时候甚至想看我的身体。”市民杜先生的女儿今年已经上初一了,但是回忆起女儿小时候,杜先生还是有些尴尬:“她也问过我这样的问题,即‘我是从哪里来的’?”尽管当时女儿才五岁,这还是让他跟妻子非常尴尬,杜先生只能很含糊的对女儿解释说,女儿是从母亲肚子里生出来的。“还好那时候她小,没再多追问。” 对央视播出“我从哪里来”的专题调查,杜先生称基本上是笑着看完的:“这些回答很有趣,基本上都是当年我父母对我回答的那一套。”但是笑完之后他又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大家都是一代人骗一代人,基本上是这么忽悠过去的,可是以后我女儿有了孩子再问,她又该怎么说?总不能永远这么尴尬的忽悠下去吧。” 事实上不仅仅是杜先生,大部分央视受调查者对孩子问出“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后,都采取了“忽悠”或者搪塞的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据调查数据显示,此次央视的“我从哪里来”专题,总共采访了200多名普通市民,受访者年龄涵盖了1940年到1990年,但是85%的受访者表示,当孩子问出这个问题时,自己会用“捡来”的作为回答。 建议:面对孩子,家长应当好性教育老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麦雨老师认为,关于性的问题,爸爸妈妈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最合适的老师。其实家长首先要做到“坦然”,因为这些问题在孩子眼里,与“小鸟为什么会飞?我也能飞吗?”没什么两样。孩子不知道、不了解的东西太多了,他们的小脑袋里不断产生“为什么”、“怎么办”。要知道,家长坦然的科学态度,比内容更重要。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轻松地聊聊“我从哪里来”这个话题。探究“出生前我在哪里呢?”“妈妈肚子里真有小房子吗?”“我到底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反之,在性教育问题上越神秘,就越容易让孩子产生过度的探究欲望。 麦雨老师说,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给孩子正面的能量和影响。要知道,孩子的一些行为,一些表现,其实正是给我们家长,也是给我们社会在照镜子。正因为如此,对少儿进行性教育,除了课堂教育,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对孩子进行渗透引导性方面的理念、知识、正确的处理方法。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人工流产人次多达1300万,其中大学生成为高发人群。”玉林师院的一位教师认为,这样的情况让学校颇为头疼,性教育应该从基础早教开始,到大学再普及已经太晚了。可正是由于我们基础教育的缺失,导致有很多问题都会在大学阶段凸显出来。 为杜绝或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他个人认为国家应该统一制定一个性教育教材,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并结合当前青少年生理发育阶段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性教育,让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