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1-11-17
2011-11-17 第23版:每日特稿 【字体】大 |默认 |
定格那一张张沧桑的笑脸,让他们不再有一辈子没拍过照的遗憾……

“快门三秒钟为乡下老人免费拍照秒钟”

作者: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3946
  西北师范大学学生袁柯,因为没有实现让姥姥拿到照片的心愿,成为他永远的遗憾。为了不让更多农村老人留下遗憾离开,今年5间内,他们在甘肃天水、庆阳等地为上千位老人拍摄了照片,让他们不再有一辈子没拍过照的遗憾。他只能把照片放在姥姥坟头
    2011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袁柯,受邀到西安参加第八届全国绿色领袖营活动。
    主办方需要提交一张儿时照片为参会者制作一套会议视频,袁柯却犯难了,他没有一张小时候的单人照片,而且除了小学和初中时的毕业合影,袁柯一共只找到两张照片,其中一张全家福,是参加叔叔的婚礼时拍的。那时候袁柯四岁,瘦瘦的他“隐蔽”在密密麻麻的脑袋中间;还有一张是袁柯和姐姐的合影,这是一位亲戚用胶卷相机帮拍的,由于时间太久,照片已经很模糊了。在那个年代,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相机无疑是奢侈品。仅有的几张照片,唤起了袁柯童年时代零碎的记忆。袁柯只得遗憾地告诉主办方,他的照片在甘肃庆阳老家,实在没法交得出来。
    这件事情带给袁柯的震撼非常强烈,他尘封了很长时间的念头又一次冒了出来———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照相机,为那些跟自己一样没有机会照相的农村人留下纪念。
    这个想法的产生,跟袁柯的姥姥有关系。2009年,刚刚考上大学的袁柯去看望84岁的姥姥,袁柯提议要用新买的手机给老人照张相片,姥姥特别欣喜,艰难地露出笑容。临走时,老人问袁柯能不能把照片洗出来,她想留作纪念。袁柯当时不知道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可以先传输到电脑,然后冲洗出来,于是他回答说不行。姥姥有些失落,捧着袁柯的手机看了半天。
    不久,老人离世,这成了老人人生中的最后一张照片。没能满足姥姥手捧照片的最后心愿,成了袁柯心中永远的遗憾。为此,袁柯自责了很久。2010年春节回家,他把照片洗出来后,放到了姥姥的坟前。
    袁柯把甘肃天水设定为“快门三秒钟”项目的第一站,却为招不到项目工作人员而苦恼。他便借着西北师范大学环境保护社社长的名义,带社员去完成这个项目。
    2011年8月3日,袁柯和他的同学来到天水市甘谷县安远镇苏家沟村,正式启动“天水行”。
    在农村,很多老年人对拍照一事有所顾虑,他们似乎很容易跟“遗像”联系在一起,觉得这是不吉利的事情。袁柯考虑到直接跑到老人家里拍照会碰钉子,于是采用“迂回战术”,他们以支教的名义给当地小孩拍照,一方面月,袁柯设立了“快门三秒钟”项目,半年时袁柯团队在做拍摄前准备他的团队创建“快门三秒钟”
    也许,生活在繁华都市的人们,很难理解一张照片对于一个从没照过相的农村老人的意义,但自小生活在农村的袁柯对此深有感触。姥姥的遗憾在农村非常普遍,因为一生都没有拍过照片,许多农村老人去世后都没有遗照。丧事期间,老人的子女到处奔波只为找到一张照片,幸运的话,也许能从别处找来一张并不清晰的老照片,但更多的人只能用一张白纸写上老人的名字摆上供桌,这张白纸就成了老人最后的留念。从那时候开始,老人在世的痕迹随之飘逝,后人也再也不知道这位老人是什么模样。
    农村的孩子亦是如此,恍然间已长大,闲暇之余也许还能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往事,但儿时的模样也已模糊或丢失,没有照片记录,一切都已逝去。
    这件事情给袁柯的震撼很大,他决定做一个给农村老人拍借小孩宣传免费给老人拍照是为了帮助孩子们保留童年的记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小孩回家告诉大人,村里来了一群免费为老人拍照的年轻人。
    很快,袁柯和他的同学取得了当地村民的信任。
    8月3日这一天,苏家沟小学的教室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孩子们有的拍桌子,有的站在凳子上,他们憧憬着拍照留念,有两个小孩甚至打了起来。袁柯心里酸酸的,童年时代的记忆浮现在眼前,他也曾那么强烈地渴望一张照片。
    袁柯了解到,一些农村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袁柯冒出一个想法,要给留守儿童照的项目,让老人在离去时能够有一张遗照。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袁柯将这个项目取名为“快门三秒钟”。
    正巧,2011年4月,网络上一个名为“创响新生代”———2011康师傅-早稻田大学创新挑战赛的比赛吸引了袁柯的注意,这个比赛要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公益创业策划,袁柯提交的“快门三秒钟”的设想最终获得了大赛第四名,同时也得到了项目的第一笔启动资金,钱虽然不多,但对于袁柯来说是莫大的精神支持,他决定把这个想法坚持下去。
    由于“快门三秒钟”的奖金一直到今年8月才到位,所以袁柯最开始为凑集相机钱而四处打工,他一口气接了好几份家教,一小时可以得到25元钱的酬劳。两个多月后,2011年5月,袁柯用1180元买了一台尼康卡片机。的父母寄一张照片,缓解他们的思念之苦,于是统计出儿童父母打工地址,一行人返回兰州后立马将照片寄出。
    有了孩子们的宣传,“快门三秒钟”可以免费为老人们拍照的消息迅速传开,起初大人们并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一个孩子的姥姥将信将疑地把袁柯和他的朋友们请回了家,慢慢地,愿意拍照的人才多了起来。
    袁柯和他的同学在拍摄了一大堆照片后迅速赶到天水市区,将照片冲洗出来,然后委托一位老家在天水的同学送到安远镇这些老人的手中。日至8月开展了第二
    遗有的将照片压片放在了炕边的木盒里,方便随时拿出来看……他们对照片很重视、很珍惜。看到这些更激励他把这件事情长久地做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8月24日清晨,一位老人提着一包自家果树上的桃子,来到袁柯他们借宿的农户家。这位老人70多岁,头发已经斑白,他的手颤抖着伸进衣服口袋,从里面拿出了用布小心包裹着的一天前刚从袁柯手上拿到的照片,照片上,老人穿着印满金色钱币的衣服,富贵又喜气。老人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照片,“我活了70多岁,从来没拍过照片,是你们了了我这个心愿。”
照片被老人们珍藏起来
    2011年8月19日至8月25日,“快门三秒钟”开展了第二次活动,这次他们去了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双桐村。一名老人主动请求袁柯为他和老伴照一张相,说以后就可以用上了。“我们一直怕说拍照片可以用作遗照,担心老人们不高兴,不吉利,可没想到老人却说了出来。遗照是老人们需要的,是老人们在世的留念。”袁柯说。
    袁柯发现很多老人拿到照片后,将照片贴在了大门正对的墙上,并且用透明的塑料纸掩盖在上面,怕尘土弄脏;有的将照片压在了正房桌子玻璃下最显眼的地方;有的则用一块布片小心包裹着,留着以后作遗照;还有的将照让很多老人圆了一辈子的梦
    记得有一个小姑娘,在他们为她姥姥照完照片后,轻轻凑到袁柯的一位同学身边,悄悄说:“我姥姥以前还没照过照片呢”。“看着每一名接受群众在拍照时认真或快乐的表情,我知道这是他们对照片的重视。”袁柯说。庆阳的拍照活动结束后,2011年10月,袁柯又带着朋友们去了红谷。
    2011年10月2日,对家住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薛家村的70多岁老人李芬连来说,是特别的一天,镜头里的李芬连端坐在自家门前,好像在参加一个很重要的仪式。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拍照。袁柯每给一位老人拍完照片,都会陪老人聊聊天,还告诉他们很快就会收到照片。很多老人笑了,皱巴巴的脸上像开着一朵花。希望更多人到农村为老人拍照
    用袁柯自己的话来说,他也许是一个蹩脚的摄影师,第一次到学校给孩子们拍照时,连背景都不记得换一个,一所学校的孩子全部都在小花园里的同一个背景下拍照。他也没有什么高档的相机和道具,仅有一台并不昂贵的相机,“快门三秒钟”的伙伴还常常被怀疑、被泼冷水。
    “这些都没有关系。”袁柯说,“我的快门三秒钟虽然只有四个人两台相机,但在其他地方,其他人可以用好他们这珍贵的三秒钟。”
    截止到现在,以袁柯为首的“快门三秒钟”团队包括袁柯已经有四名志愿者。对于袁柯和他的伙伴们而言,最大的障碍是经费。大量的照片需要冲洗和邮寄,这笔钱经常让他们犯难,“快门三秒钟”团队从8月份至今一共举行了5次活动,前两次活动的资金是比赛获得的8000元,后三次活动是袁柯自己预支的奖学金的悦香豆奶不含任何色素及防腐剂
    ·电话:37625893772760玉林粤桂食品厂特约·
    这一天,留着长长花白胡须的薛成基老人和妻子苏美英也终于有了人生中的第二张合影。袁柯是在路上碰见拉着架子车的薛成基老人的。当说到要免费给他们拍照时,老人立刻热情邀请他们去家里拍。老人小心翼翼地从正屋的墙壁上取下木质相框,一手托着,一手抓着框边,给袁柯他们看照片。这个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的相框里,记录着薛家所有家庭成员的成长记忆。其中包括3个女儿、3个儿子和大女婿参军时骑着军用摩托车的照片。
    还是53年前第一次拍照的姿势,薛成基老人站在妻子苏美英的右边,镜头里的这对夫妻,严肃地盯着镜头,如53年前那样拘谨,仿佛两位老人又回到了青春时代。这感动的一瞬间就此定格。钱和做家教挣的钱,所有钱都是袁柯自己掏的。上大学后,袁柯再也没有向家里要过生活费,他一周做了3份家教,可以挣400元钱,他经常把做家教的钱拿来做公益。
    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袁柯同宿舍的朋友把自己用来交学费的三千元钱拿了出来,“三千元钱现在还欠着,我的同学现在还没有交学费。”说到这里,袁柯有些感动。在袁柯的眼中,给老人们拍照,也许会成为他们一辈子的纪念。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让照片不再成为农村老人和孩子眼中的奢侈品。
    “我们只是想为大家带一个头,如果有一天,你带着相机去了农村,别忘记给那些老人和孩子拍一张照片,哪怕你的相机再不好,拍照的技能再不济,别忘了把照片冲洗出来给需要的人。”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紫新报通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