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11-10-30 第06版:南流副刊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旷世愁思照古今 |
|
|
|
|
|
|
|
|
|
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一个“愁”字,洞开心扉,挥毫泼墨,妙笔生花,留下了一首首旷世杰作,读来令人魂牵梦萦。愁,作为一种最寻常却又最抽象的情愫,也不尽相同:有羁旅漂泊的乡愁,有黯然神伤的离愁,有壮志难酬的忧愁,也有难以启齿的情愁。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天宝元年,李白怀揣远大理想来到长安,可惜不久就遭权贵谗毁而离开朝廷,开始了漂泊四方的漫游生活。天宝十二年秋,李白辗转来到宣州,遇到了官至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十余年来的辛酸疾苦,不得志的抑郁和感伤,全都积聚在心头,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在谢朓楼前,终年的流水与无穷的愁绪使敏感的李白产生无尽的遐想。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尽管他可以在世事之外邀游驰骋,尽管在他的笔下有“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放之句,但当他从理想回到现实,就强烈感受到了二者的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其内心的愁苦,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他在《秋浦歌》中表露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浓重愁绪。 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后主李煜,虽然是个失败懦弱的皇帝,但也是位优秀的词人。宋灭南唐后,李煜被软禁起来,彻底失去了生活的自由,过着囚徒般的生活。那国破家亡的巨痛,抚今追昔的悔恨,身陷囹圄的忧惧,忍辱负重的凄凉,使他在词中频频回望故土。《相见欢》里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何等的凄凉!《子夜歌》有云:“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又是何等的落寞!两年的囚徒生活,李煜在泪雨与愁雾中度过,直到那首《虞美人》的出现,一下子将愁绪推到了顶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听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赐给李煜一杯断肠酒……李后主才华虽然得到了最彻底的释放,可惜为此却付出了最沉重的代价。 柔肠一寸愁千里 李清照堪称千古第一才女,她的婉约词登峰造极,一位女子来诉说愁绪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18岁时便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夫妻二人志趣相同,相敬如宾,“意会心谋,目行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婚后不久,赵明诚外出求学,同李清照暂时分别。丈夫的出游,使李清照时常感到孤独与苦闷,只好借笔墨来抒写愁绪。《一剪梅》中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的安定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先是多年收藏的金石书画被烧为灰烬,接着又被迫仓皇逃难,不久,几十年相濡以沫的丈夫也染病去世。从此,李清照词作中已不再是淡淡的哀愁,而变成了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通的愁与恨了。她在《声声慢》中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力主抗金,从小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几乎贯穿其一生,他胸中难以排遣的愁苦自然就宣泄于诗文之中。且看《卜算子·咏梅》中的句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一朵梅花孤零零地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靠近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倍受冷落了。它既得不到应有的爱护,也无人来欣赏。词人以清幽脱俗的梅花暗喻自己的节操,带有几分孤芳自赏和郁郁寡欢。虽然境遇不佳,但抱负和气节却始终如一,直到去世前,依旧“但悲不见九州同”,令人唏嘘不已。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