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5-0009 玉林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18907758110广告热线:2828454订阅热线:2812467






2020年07月02日

“驻”到群众的心坎里

——记博白县凤山镇峨嵋村第一书记刘雨壹

本报记者 黄锦群

▲聊起村里的产业发展前景,刘雨壹(中)和村民信心满满。

“来了好书记,村里变了样。村道宽了,环境美了,人心齐了。”“100余亩的林下套种西瓜已陆续成熟,200余亩的梨树挂满了香蜜顺梨……我们的腰包鼓起来啦,日子越过越好。”在博白县凤山镇峨嵋村,说起第一书记刘雨壹,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自2018年3月驻村以来,他视村民为亲人,两脚沾泥,一心干事,帮助峨嵋村摘掉了贫困帽,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建设过硬班子 战斗堡垒强起来

为打造一个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和一支群众信得过的村干部队伍,刘雨壹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初到峨嵋村,村干部工作办事不积极、不主动,部分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村民意见较大。驻村后,刘雨壹从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入手,注重加强村“两委”班子、党员队伍建设,真正让班子强起来,让民心聚起来。

为点燃村“两委”班子干事创业的激情,刘雨壹确立“班子强起来、队伍聚起来、群众富起来”的帮扶工作目标,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驻村工作队入户调研,以及实行坐班制度、公布村组电话号码等工作,把“群众上门办事”变成“干部下访服务”,拉近了干群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

为了把村“两委”新办公楼建起来,刘雨壹多次向县级部门申请项目,协调落实建设用地,跟踪项目立项、场地平整等工作。2019年5月,峨嵋村“两委”班子搬进了建筑面积达480多平方米的“新家”。

“如今,村干部的工作态度有了质的飞跃,村主任常常早上6点多就来到办公楼,中午也不休息,忙到晚上7点多是常有的事。”村民刘凤兰如是说。

真心实意办事 民心民愿聚起来

“扶贫,也得‘扶气。’把气捋顺,让心靠拢,拧成一股绳,扶贫就有劲儿了。”在刘雨壹看来,驻村,就是要“驻”到群众的心坎里。

贫困户李邦友长期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其儿女都不在家,只有儿媳在家。刘雨壹便开着车,搭载李邦友到县里办理了残疾证,让他有了生活保障。由于李邦友行动不便,每到一处,刘雨壹都背着他楼上楼下地跑。等办完所有的事情,刘雨壹身上的短袖都汗湿了。李邦友感动不已,逢人便说:“刘书记待我就像亲人一般!”

为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居住环境,刘雨壹把村子当成自己的家:看到村里的水泥路被雨水冲刷的沙土拦截,他带领党员干部清扫路障;为了美化村口,他从自己的工资里掏钱购买树苗,种下了100多株玉兰树;村口有一块大石头,刘雨壹便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在石头上雕刻下“厚德载物”四个字……此外,峨嵋村还新建屯级运动场所3个,道路硬化达到5.8公里,扩建3座桥梁,并在河流岸边加装护栏500多米,消除了村民出行、学生上学的安全隐患。

通过一件件事情,刘雨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产业就业齐抓 村民腰包鼓起来

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刘雨壹有着自己的思考。峨嵋村山多地少,山林长期荒废。如何将山林利用起来?刘雨壹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听取村民意见,最终确定发展油茶种植特色产业,并实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

2018年6月,在刘雨壹的组织带领下,由村“两委”牵头,峨嵋村启动土地流转工作。短短两个月时间,村里完成土地流转面积达2800多亩。峨嵋村通过多方寻求发展,争取到中央扶贫专项资金37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同时,在原有的杨梅、橘红等经济林产业的基础上,峨嵋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博白县盛丰泰生物有机肥料公司生产有机肥,引进博白县润兴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发展油茶产业,大大提升了村里的造血功能。此外,村里还发展油茶、番石榴、香蜜顺梨、青柚、银妃李等农作物,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分红”的经济发展目标。

村民流转土地既可获得分红,还可到基地打工获取劳务费。“过去全家依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十分拮据。现在有了这份工作,不仅每个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日子越来越好。”贫困户许凤玉高兴地说。

2019年12月,峨嵋村顺利脱贫摘帽。村里的贫困户人数从428人减少到1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7.04%下降到0.47%,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8年2.4万元增加到2019年8.7万元。

--> 2020-07-02 本报记者 黄锦群 ——记博白县凤山镇峨嵋村第一书记刘雨壹 1 1 玉林日报 content_46805.html 1 “驻”到群众的心坎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