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5-0009 玉林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18907758110广告热线:2828454订阅热线:2812467






2019年05月16日

福绵区以“传帮带”助力脱贫攻坚

把产业特色做成扶贫亮色

本报记者 陈立萍 通讯员 伍泽天

“回家乡创业虽然辛苦但是开心,现在每月的收入也不错,比之前外出打工好多了。”日前,记者在福绵区福绵镇洋桥社区见到高制生时,他正忙着接服装订单。从去年11月开始,他有了一份新工作——阿里巴巴、淘宝、拼多多等网上商城的“店小二”。

帮助高制生实现命运转变的,是福绵区实施的“一家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去年9月,高制生从玉林市的一家广告公司离职后,参加了福绵区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的服装网络销售培训班。结业后,在老师傅的指导下,他先是在服装厂跟单,接着开始独立创业,很快在阿里巴巴、淘宝、拼多多等商城建立了“根据地”,并站稳了脚跟,月销售额10多万元,实现了从“出外打工”到“电商精英”的转变。

自2015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后,福绵区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等进行新一轮的精准识别。针对农民工知识水平偏低、职业技能偏差状况,该区紧紧围绕服装产业、特色种养、旅游等产业,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启动“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由近10万名“乡土人才”手把手“传帮带”,使3万多名贫困党员、村民洗脚上田变身“蓝领”。2018年,该区帮助1504户5644名贫困人口脱贫,帮助贫困户人均年增收6500元以上。

福绵镇上地村的庞东全也是“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的受益者。庞东全初中毕业后,跟着村里的老乡到外地打工,先后辗转珠海、深圳、东莞等城市。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他只能在流水线做技术含量低的粗活,拿着低工资,打工几年下来也没多少积蓄。后来,庞东全回家报名参加了“一户一产业工人”培训班。经过老师现场授课、师傅“手把手”指导,他很快就熟悉了休闲服装生产流程。结业后,庞东全同几个学员合作创办了休闲服装生产作坊,现在月收入近万元。

此外,福绵区还积极探索发展“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扶贫,通过“老师傅”“传帮带”的方式指导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就业,鼓励贫困户通过“带土地入社”“带劳动力入社”等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近年来,福绵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共吸收、带动3025名贫困人员增收脱贫。

结合沙田镇六龙村现有的龟鳖养殖特色,福绵区安排30万元扶贫产业资金,支持沙田镇六龙村福龙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壮大特色养殖,注册“旺沙牌”农产品商标。该合作社引导全村28户贫困户入社,“老社员”对贫困户进行“传帮带”指导。同时,合作社进行兜底帮扶,即不论盈亏每年须向每户贫困户分红1000元,在此基础上,合作社再帮扶六龙村集体每年不少于5000元,用于发展村中公益事业。

福绵区围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这条主线,以服装产业、特色种养、旅游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脱贫产业,把“输血”逐步转化为“造血”,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奠定长效基础,逐步走出了一条脱贫的新路子。目前,福绵区贫困人口由2016年初的21473人减少到9001人;贫困发生率由6.2%下降到2.09%。20个贫困村实现脱贫,贫困村由26个减少到6个。

--> 2019-05-16 本报记者 陈立萍 通讯员 伍泽天 福绵区以“传帮带”助力脱贫攻坚 1 1 玉林日报 content_23402.html 1 把产业特色做成扶贫亮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