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6-18 第02版:本市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唤醒端午的仪式感 |
|
|
|
|
|
|
不识菖蒲、艾条模样,不知节日背后的文化意蕴,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将端午这一拥有2500年历史的传统节日简单与“粽子节”画上等号。如今,每逢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都会引发一波文化反思,绵延多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究竟是“精神坐标”的传承形式,还是“吃”文化的代名词? 没有“仪式感”的端午佳节,总让人觉得有些索然无味。犹记得古人看书之前,必要“沐浴更衣”的习俗,对待端午佳节,对待上桌的美食粽子,我们虽然不必要沐浴焚香,但是却应该记得这个节日起码的起源。“仪式感”的缺失,让很多青年人,正在逐渐失去对于端午节的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唤回社会对于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这更需要我们对于传统、对于历史、对于传统节日,树立一种“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才能对大自然心存感激;敬畏历史,才能倍加珍惜这些节日;敬畏民俗,我们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将民俗传承得更好。 唤醒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仪式感”,需要我们不断从民俗中找寻创新点。让大家看到粽子,就会想到屈原跳入汨罗江的典故;赛起龙舟,就会想起在竞技中激发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壮、能够守护他人的愿望;而挂艾草、菖蒲(蒲剑),则寄托着人们希望风调雨顺、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 (记者 廖晓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