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4-06
2018-04-06 第02版:悦读 【字体】大 |默认 |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最后去了哪里?

作者: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2333
立马关帝庙
清代太监
    有记载说,最后一位清朝太监孙耀庭于1996年在北京后海的广化寺归西,作为侍候过宣统皇帝及皇后的高级别太监,他的死被算作一段历史标志性的结束,也就是说从此世上再无太监。
    清朝的太监们,他们跟随命运颠沛流离,在哪里生养并终老,哪里便是其故乡。哪怕是某个已经沧海桑田的地点,或者某个苟延残喘行将倾颓的古庙,它们都有可能是清朝太监们的终老地。
    帝制时期“退休”太监的三个去处
    飞黄腾达的太监是极少数的,大多数走入深宫后便是一生的苦役劳作,可能一生从未见过皇帝的面。他们年老体衰离开皇宫后,大致流转至三个方向终老。
    第一类是被至亲接纳,回到故乡养老的极少数太监。这些人是极个别的幸运者,因为太监入宫基本上为亲人不耻,已被排斥为非男非女的异类,即使是至亲也很难接纳他们。
    第二类是极少数的高级太监管家,这些人比较伶俐能干,又能攀附上宫内关系,属于混得好的,一生工作攒下了些资产,在京城买房置地,甚至娶老婆收过继儿子。有闲不住的继续受聘给有钱人家做管家,颐养天年时也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最好的例子就是李莲英,他应该算是太监首富。有传言说,他的四个过继儿子各得白银四十万两,另有一大口袋珠宝。其他侄儿各分得白银二十万两,他的两个过继女儿各分得白银十七万两。此外,李莲英在宫中还存有三百多万两白银和两箱珠宝。当然,这些财富只是他所聚敛财富的一部分,而且还不包括几处很值钱的房产。
    第三类属于中下层,就是投奔并依附散落于京城各地的庵庙寺院,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动了就是烧香拜佛等待生命终结。
    中关村:太监的归土之地
    今天的中关村号称“中国的硅谷”,是科技现代化的前沿,中关村西区、海淀创业孵化基地更是互联网创新经济的一片热土。但这一片生机勃勃的科技热土,倒回六十年却是一片荒凉的坟场,而且是以太监墓闻名的坟场。
    由于太监们都是远离故乡的“绝户”,这些坟墓也就无人打理修葺。这里是荒郊野地,不知何时起被太监们看中,就不断有太监购买,修建各类小小庙庵,年老体衰就扎堆生活彼此照应,死了就埋葬在附近。
    寺院庙庵:年老无依太监的归宿
    在明、清及民国,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寺院庙庵有几千个,凡是修佛、道或其他民间鬼神的太监均可以投靠适当的场所。佛、道宣扬的众生平等且修好来世的思想,正好契合了太监们开脱自己悲惨命运的本愿。他们幼年时身体即遭到阉割,生活在非正常的环境里,被世人甚至自己所不耻,会产生异于常人的心理,因此急需心灵上有所寄托。
    相当一部分的寺院一方面收纳信众供养以助香火,另一方面也是太监们为年老退休之后寻到一方归隐养老之所便长期积累资粮的地方。乾隆年间,太监组织的养老组织“养老义会”出现,这是一种旨在以太监共同筹资的方式运作寺院的养老机制。太监尚有劳动能力的时候每月给特定的寺院提供一定的供奉,待年老体衰时即可由该寺院接纳为其养老送终。
    那些以接收太监闻名的寺院
    清末民初,北京有几个寺院是以接收退休太监闻名的,其中首推万寿兴隆寺。这座寺院比较早地建立过养老义会,收留的基本是一些相对有些收入的中上层太监,算是比较高级的太监养老寺院。
    另一类寺院是比较有地位有财力的太监出资购地兴建的,包括购买寺院附近的土地,以出租土地房屋的收益维持寺院生计,代表人物如李莲英、刘诚印、崔玉贵等大太监。
    还有某些有文化修养且懂管理的太监如信修明,他们资助的代表性寺院如白云观、立马关帝庙、褒忠护国祠等。这一类寺院基本是免费接收孤苦无依的离宫太监。其中最慷慨大方的善人是刘诚印,他参与资助或者主办的寺庙有三十余座。因为他是道教徒,又是地位仅次于李莲英的大太监总管,所以对于清末太监大批皈依道教起了很大作用。
    信修明是清朝末期(1902年)入宫、民国建立后出宫的太监,大约在宫内待了十年。他比较有文化,留给后世《老太监的回忆》一书,提及他成立了恩济慈保古会,专门免费收养太监的事情。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他仍旧担任位于今天八宝山的褒忠护国祠住持。当然,这个褒忠护国祠随即由政府征收,并在此地建立了今天的八宝山公墓。
    最后一批太监的归宿
    立马关帝庙作为京西规模最大的太监养老庙,接纳了众多没钱的老太监,因为这里不像万寿兴隆寺那样有“养老义会”制度,而更像是慈善机构。那位接替刘诚印的慈禧后期的太监二总管孙玉贵,也在慈禧去世后随同李莲英出宫,就落户在立马关帝庙。他用自己积攒的银两为寺庙购买了周边六百八十亩稻田,与他的徒弟及众多还有劳力的太监以种稻为生,直至1926年去世。
    寿至九十四岁高龄、以口述自传拍过电影《中国最后一位太监》的著名末代太监孙耀庭,也是寄居立马关帝庙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运动时,太监们因为有稻田庙产被划入地主阶级,他们被集体轰至长河东岸的长春桥村,也就是说他们从长春桥跨河,从西侧的关帝庙搬至东侧的长春桥村。
    在长春桥村居住的太监有张自光、赵荣升、边法长、侯长贵、张修德、池焕卿、孙耀庭、老郭三和蔡当家的。后来,他们被集中到万寿兴隆寺及后海广化寺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痛苦的世间生活也就结束了。
    立马关帝庙里的太监在京城的郊区过上一段农人生活。新中国在他们最后的老病人生阶段还是以寺庙的方式收容了他们,给他们养老送终。
    太监们离开立马关帝庙后,这里一度被征用作学校,这个学校后来并到今天的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再后来,这里变成盲人五金工厂职工宿舍,直至今日。
    (来源:凤凰文化)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