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6-19
2017-06-19 第04版:热线人物 【字体】大 |默认 |
张业基:

一个104岁爱讲故事 的老党员

作者: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1787
104岁的张业基精神矍铄。
张业基老人(右二)与家人在一起
    在福绵区福绵镇新江村,有一个104岁的“故事大王”。这位名叫张业基的老人是一名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平时最喜欢的就是给晚辈讲他年轻时创业的艰辛和创业成功后回报乡亲的故事,借此激励后辈。
    乐观积极,喜欢散步
    除了走路略显蹒跚、耳朵有点背之外,张业基老人思维清晰,反应灵敏。当记者问他有什么养生之道时,他说,吃简单点、心态好点、运动多点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老人记忆力惊人,说起他年轻时的创业故事,娓娓而谈。“他连续讲上一两个小时都不费力。”张老的孙子张先生说。老人有个铁打的习惯,就是每天都要出去走走,除非刮风下雨。他拄着一根拐杖,从家里一直走到村口,再从村口走回家。如果在路边看到人家打牌或是下象棋,他会站在旁边看上一会。有时看到入迷处,会“聊发少年狂”的指点一二,像一个老顽童。
    老人还懂武术。他说,他年轻时织过布,织好后自己拉出去卖,为了保证路上的安全,他拜师学了一套武功。现在虽然老了,但对这套武功还是经常温习,“年轻时我把这套武功当防身之宝,现在则是用来健身。”老人当场表演了几下拳脚,“运动不但可以让身体保持年轻,还可以年轻自己的心态。”
    张老说,他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做一套自创的体操,“不做就睡不着。”还每天坚持用热水烫脚,而且,无论天气多冷,都坚持每天洗澡。
    坎坷,老人一生的财富
    张业基老人一生坎坷。由于家里穷,没上过学,却凭着自己的聪明算得一口好数。为了生活,老人10多岁开始就跟着村里人到当时的船埠挑盐到广州湾(现在的湛江市)卖,再从广州湾挑布匹回玉林卖。“挑盐担布用的是扁担,没有代步工具。那时村里很多人卖了盐后,都是请人帮挑布回玉林的,但我舍不得花钱请人,都是一个人挑回来的。”老人说,有时连肩膀的皮都磨破了,别人劝他请人挑上一段,但一想到家中几个等着吃饭的弟妹,他就舍不得花那个钱。“我22岁那年,父亲去世后,我就负起了抚养几个弟妹的责任。”
    “30岁时,我开始学织布,生活才渐渐改变。”老人说,当初为了能织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布,他每次拉布到玉林的布行卖时,都会留意布行有没有新的布样,一旦发现有新鲜好看的布样,他会偷偷剪上一小块回来慢慢研究。由于他心灵手巧,又勤于摸索,总能根据别人的新布样织出精美别致的布来,因此他的生意也特别的好。“每次织好布后拉到玉林很快就卖完了。”老人谈起他当初因“一招鲜”而“吃遍天”还有几分得意的神色。
    “这些都是迫出来的。”当记者赞扬老人聪明时,老人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他说,一家子的生活所需都压在他一个人的肩膀上,要是不想点“绝招”出来还真应付不过去。
    渐渐地,张业基成了远近闻名的“布王”,织出来的布再也不用自己拉出去卖,都是布贩主动上门求购,他家也经常出现布贩购布排成长队的现象。
    由于生意好,老人一家很快就扭转了贫困的局面。“我是村中第一个拥有单车的人。”老人带着几分得意的神色说,两年后,他还建起了两座房子,成了村中大富户之一。
    一生行善,乐于助人
    张业基一生喜欢行善积德,左邻右舍有什么困难找他,都会尽心尽力去帮助。有一次,村里有个孕妇难产,必须到玉林城西请一个有名的接生婆过来接生。由于时间急迫,当时村里又只有他一人有单车,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他身上。凌晨两三点,张业基二话没说拉出单车就赶了出去。由于及时请来了接生婆,母子平安。“接生婆后来说,要是再晚半个小时,神仙都救不了。”
    上世纪60年代初,张业基被选为大队副业主任,他利用自己的经商才华带领村民养猪、蒸酒。因对村里贡献大,1965年,他还加入了共产党。“我是村里最老的党员之一。”老人一直以此为荣。即使是现在,每次村里召开党员会议,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一定要参加,从没缺席过。
    张业基一生还救过无数个落水儿童。“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老人说,他帮助别人从不求报答。在90岁那年,老人还捐出自己大部分家产用来修建宗族的宗祠,亲自骑上单车去采购材料。老人整天骑着单车忙上忙下,连村里人都说他做起公益事来浑身是劲。
    现在,村里要搞什么文艺活动,老人还乐于捐助,“只要是大家开心的事,我都乐意去做。”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尽了老人一生的情怀。(记者 王耀前)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