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5-21 第03版:人物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与徐志摩离婚后的张幼仪:商业大鳄至死不原谅徐 |
|
|
|
 |
年轻时的张幼仪。 |
|
|
|
|
张幼仪(1900年-1988年),出生于江苏宝山县(现属上海)的名门世家,祖父是高官,父亲是名医,二哥张嘉森(字君劢)是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民社党创立者,四哥张嘉璈(字公权)是当时中国银行总裁。由于是徐志摩的元配妻子,张幼仪常被后人附带提及,这很不公平,要知道,她靠自己的能力成名,无须在徐诗人的风流韵事中扮演受气包和可怜虫的角色。 婚姻不幸:徐志摩浪漫,张幼仪理智 张幼仪最被人熟知的身份,是徐志摩的原配,是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的女主角。张幼仪听从四哥张嘉璈的选择和安排,13岁订婚,15岁嫁给著名诗人徐志摩。8年婚姻,这对夫妻聚少离多,居然没有好好地说过几句话,更别说互相了解了。在她22岁那年两人协议离婚。 婚前,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就嘲笑她是“乡下土包子”(在他看来,张幼仪虽没裹小脚,却知识贫乏,学养奇缺),但在同时代人的笔下,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张幼仪形象不赖,“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婚后,徐志摩很少用正眼瞧一瞧年轻的妻子,他履行基本的婚姻义务,只不过遵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他“帮助”张幼仪生育儿子阿欢(徐积锴),满足了两位高堂含饴弄孙的愿望,就算责任和义务两清了。之后迫不及待地离家求学,远赴美国,在那里遇到了命中的“女神”林徽因。 1920年冬,张幼仪离开上海,前往法国与徐志摩团聚,轮船驶进马赛港,她老远就看出了不修边幅的徐志摩满脸都是不耐烦。在由巴黎飞往伦敦的飞机上,张幼仪晕机呕吐,她再次从徐志摩口中听到了那黄蜂般螫人的5个字:“乡下土包子!”更令人心寒的事情还在后头,她在英国沙顿怀孕后,徐志摩正忙于追求林徽因,居然勒令她打掉孩子。 有一次,徐志摩带才女袁昌英到家中吃饭,这位身穿毛料海军裙装的袁小姐打扮入时,也很洋气,双脚却是三寸金莲。袁昌英走后,徐志摩问张幼仪对客人印象如何,张幼仪实话实说:“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与西装不搭调。”这句话就好像踩到了猫尾巴,徐志摩恼羞成怒,厉声尖叫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诗人多少有些病态,他对张幼仪的大脚,以及大脚所代表的刚健精神并无好感。 在张幼仪看来,离婚就是被休弃,而她自认为没有触犯“七出”中的任何一条,临近产期,她更加害怕孤独。徐志摩没有耐心与妻子磨蹭,怒气冲冲地撇下她,一走了之。“玩失踪”一段时间后,徐志摩拿来离婚协议书,逼张幼仪签字。她痛定思痛,同意与徐志摩协议离婚,好让自己从冰冷无情的婚姻中彻底解脱出去,协议书上讲定的5千元赡养费她一个子儿也没要。徐志摩欢天喜地,写了一首诗《笑解烦恼结》送给张幼仪,在诗里,他认为忠孝节义是个死结,它“把人道灵魂磨成粉屑”。 离婚后 张幼仪悲苦却不消沉 离婚后,徐志摩心情舒畅,张幼仪则心境悲苦,但她并未就此消沉。后来,她考入柏林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学,掌握了当幼师的一技之长。 1926年,张幼仪学成归国。此后,徐家二老待她胜过亲生女儿,为了表明诚意,徐申如(徐志摩父亲)将家产一分为三:儿子徐志摩和陆小曼一份,孙子徐积锴和张幼仪一份,他们老两口一份。实际上,自从次子彼得(3岁)在柏林夭折后,徐志摩也开始对这位脱胎换骨的“乡下土包子”刮目相看,他在写给陆小曼的信中提及张幼仪时有这样一句话:“C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 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听从二哥张君劢的安排,在巴黎近郊住了一段时间,然后随七弟去德国求学。张幼仪在柏林求学期间,曾有适龄男子追求她,她的回答很简单:“我还不想结婚。”那时,四哥张嘉璈告诫她,为了保住张家的颜面,她在未来5年里,都不能让别人看见她跟某个男人同进同出,以免别人认为徐志摩与她离婚是因为她不守妇道。不公平的是,张幼仪如此严格自律,徐志摩那边却变本加厉地风流快活,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没有追到林徽因,却追到了陆小曼。 经商理财赚大钱 受邀出任银行副总裁 起先,张幼仪帮助公公徐申如理财,十分得力,也算是磨练了基本功。1927年,张幼仪受到邀请,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她的人脉搏资源和四哥的照应是她出任此职的要件。她还担任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这家成衣公司由她八弟和徐志摩等人投资。她每天上午9时准时到银行办公室上班,她的办公桌摆在最后头,整个银行的状况一览无遗。有人开玩笑说,她这种分秒不差的守时习惯是从德国哲学家康德那儿学来的。除了负责银行的经营,每天下午5时,她还要补习一小时国文。下午6时她再到云裳时装公司打理财务。张幼仪很有经商理财的头脑,她在大风大浪的股市里赚了不少钱,在家附近建新房,给徐志摩的父母住。战争期间,她囤积军服染料,直到价格上涨才果断出手。她还炒作过风险更高的棉花和黄金,同样能够获利。由于张幼仪为人极守信用,战时,女子储蓄银行竟然撑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张幼仪一生恪守中国传统道德,她曾对侄孙女张邦梅说过一句耐人咂摸的话:“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她不仅心存仁恕,而且她的悟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说不定我最爱他 但不能原谅他” 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相邻的中医苏纪之结婚。婚前,她写信征求二哥的意见,张君劢的回信中有6个关键字:“妹慧人,希自决。”她还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的意见,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她儿子徐积锴是土木工程师,他的回信不仅富于辞采,而且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赡。诸孙长成,全出母训……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迄至暮年,张幼仪在口述自传中颇有些酸楚地说:“我不是有魅力的女人,不像别的女人那样,我做人严肃,因为我是苦过来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她至死都无法原谅徐志摩的放纵风流,她评论道:“他就是这个德性!”她也不承认林徽因和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感情达到了爱的程度。“如果她林徽因爱徐志摩,为什么在他离婚后,还任他晃来晃去?那叫爱吗?”“人们说陆小曼爱他,可我看了她在他死后的作为(拒绝认领遗体)后,我不认为那叫爱,爱代表善尽责任,履行义务。”结论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在他一辈子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张幼仪的确说得起这句硬话,至少,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就是在她的精心策划下由梁实秋主编而成的。 (据搜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