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5-20
2017-05-20 第04版:国内关注 【字体】大 |默认 |
校外“小饭桌”

如何维护学生的“舌尖安全?”

作者: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1497
    家长没时间、学校没食堂、只能就近去“小饭桌”吃饭,这是时下不少城市小学生放学后的生活写照。
    由于无证无照并且缺乏专门的管理办法,不少“小饭桌”处于监管盲区。谁来维护学生们的“舌尖安全”和“营养所需”成了迫切    需要解决的难题。
  放学无法接催生“小饭桌”热
    “小学三年级一般中午11时多、下午4时多就放学,我们夫妻俩都抽不开身,所以只能把儿子送去‘小饭桌’。”张芳是河南省郑州市一家服装店老板,她口中的这个“小饭桌”位于学校附近的一栋居民楼里,三室两厅的房子里有近30名学生在这里吃午餐和晚餐,同时还提供辅导作业的服务。
    一项调查显示,郑州市区小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中午家中无人,孩子需要午托,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午托需求更为迫切。记者采访发现,由于需求旺盛,郑州的多所小学周围都有众多家庭午托班、“小饭桌”。
    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许王义认为,校园周边的“小饭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双职工或无老人照料孩子等家庭的需求,成为一些家长无奈的选择,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记者了解到,目前的“小饭桌”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以培训机构名义招生的,负责孩子学业辅导、两餐及午休。还有一类是家庭作坊式的“小饭桌”,主要以提供孩子两餐、午休和临时照看为主,这种往往租住在居民区内。不过,两种“小饭桌”,持有专门的餐饮许可证及相关资质的都不多见。
  “小饭桌”吃得好不好“凭各家良心”
    一名从事多年“小饭桌”服务的经营者告诉记者,现在“小饭桌”多半是打着培训托管的名义招生,靠的是专业辅导老师招揽人气,至于饮食安全,只要不吃坏肚子就没有太大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家庭作坊式“小饭桌”不仅无经营许可证、无餐饮服务许可证、无从业人员健康证,而且不登记、不备案、不缴税。
    “小成本经营,食品安全全凭各家良心。”一名“小饭桌”经营者坦言,曾有转到她这里的学生说在其他“小饭桌”吃过加方便面佐料的面条,她也曾在菜市场看到其他“小饭桌”经营者购买的是“别人挑剩下的便宜菜”。
    一名家长告诉记者,把孩子托管在“小饭桌”也担心吃得不安全,所以他们也要求“小饭桌”老师每天将吃的饭菜发到微信群里。但对于食材来源是否安全、做饭的人身体是否健康,这些他们都无从知晓,只能寄希望于“小饭桌”人员自律。
  法与“疏”并重破解“小饭桌”监管难题
    专家表示,这些“小饭桌”往往较为隐蔽、在居民家中或租住的房屋内,服务于特殊人群,的确是监管的难点。目前,全国多个地市已经出台了专门针对“小饭桌”食品安全的管理办法,探索“小饭桌”的管理办法并寻求新的途径进行规范引导。
    河南省长垣县多部门合力开展学校食堂及学生“小饭桌”专项整治活动。并对学生“小饭桌”实行餐饮服务许可制度,并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依法承担餐饮服务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合法经营。
    安徽省蚌埠市出台了蚌埠市学生“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监督检查的部门和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对小饭桌备案公示。合肥市则通过推进“中小学午餐服务工程”解决中小学生午餐就餐问题。
    贵州大学新闻社会学教授翁泽仁认为,政府部门需加快完善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保证“小饭桌”有序合法安全运行。
    专家建议,解决“小饭桌”食品安全问题首先应当明确职责分工及联动方式,将教育、食药监、工商、税务等多部门纳入联动监管体系,从租房、发证等各个环节加强检查、监管力度。(新华社记者 周畅 史林静 骆飞)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