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5-14 第02版:悦读?书香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献给母亲的那些书 |
|
|
|
|
|
|
在我们还未出生时,她就在准备着迎接我们的到来; 在我们儿时,她不论白天或是黑夜始终伴随左右; 在我们年幼的时候,她常常骑车送我们上学…… 在我们离家的时候,她总是在门口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的背影。 在我们说要回家的时候,她总是提前几个小时来到火车站等我们。 她——就是我们的母亲。 从作家到摄影家,从漫画家到艺术家,不管他们占据多高的职位,或取得多大的成就,他们在母亲面前始终都是普通的、纯真的孩子,对母亲都怀着崇敬和爱戴的真挚情感。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摘选了一些关于母亲的书籍,文字有的相对平淡,有的较为热烈、充满激情,但语言大多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我们通过这质朴无华的语言,可以感受到人世间最宝贵的母子亲情。 于全兴 著 《平凡的母亲》 2001年摄影师于全兴受幸福工程的委托,只身前往西部,用照片的形式反映西部贫困地区,贫困母亲受幸福工程捐助的情况和生存状态。这一做,就是15年。从天津出发,到达西部某贫困地区,完成拍摄后返回天津,这就算是走了一个来回。15年中,这样的来来回回,于全兴有过34次,其间走访了94个贫困县,306个村寨,拍摄纪录了1100位贫困母亲。 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照片中的有些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有些甚至过着原始生活,忍受疾病、饥饿和自然灾害的侵袭。这些照片有的是她们人生中的第一张,有的或许也是最后一张…… 书中的一段描述: 她目不识丁,苦苦支撑,省吃俭用把我们姐弟六人带大。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身影永远是忙碌的,她糊过纸盒,做过编织、湔洗,甚至拾过荒……她皱着眉不时捶打腰腿的样子至今深深刻印在我的脑子里,可我从未听过她叹息。 十几年来,我为1000多位贫困母亲拍过照片,可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母亲拍过一张像样的照片。如今她走了,我难以原谅自己。——于全兴 申京淑 著 《妈妈,你在哪里》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母亲,有一天却突然失踪了。丈夫和子女开始散发寻人启事,刊登广告,想方设法寻找她。他们追寻她的踪迹,复原有关她的记忆……小说中的母亲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母亲,她们为家庭生活贡献了一切,湮没了自我。而子女长大成人、独自走上人生之路后,她们的存在似乎可有可无。母亲的消失让家人获得了重新走近她的契机,亦会引发读者的思考。作家的深意即在于此:通过生命中的深情回望,重新寻找和发现母亲,并且在被社会生活填塞已满的心灵深处重新为母亲留出位置。 书中的一段描述: 东西都装上车的时候,妈妈从酱缸台上拿来一棵柿子树,神情歉疚地递给我。树根还带着泥土,包在塑料袋里。看过我新家的院子之后,妈妈特意给我买了这棵柿子树。说实话,我本不想带。那么小,什么时候能结柿子啊。虽然家里有院子,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房子,我担心有人会干涉种树的事,甚至觉得有些麻烦。妈妈看透了我的心思,说道: ——很快就会结柿子的。七十年也只在转眼间。我还是不想带,妈妈又对我说: ——等我死了,你在摘柿子的时候可以想起我。 --申京淑 康德 著 《致亲爱的母亲》 《致亲爱的母亲》收入61位德语国家各界名人致母亲的信,写信人中有歌德、席勒、海涅、莫扎特、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等文学家、艺术家,恩格斯、叔本华、尼采等思想家,也有腓特烈大帝、俾斯麦、毛奇将军等军政人物。不管他们占据多高的职位,或取得多大的成就,他们在母亲面前始终都是普通的、纯真的孩子,对母亲都怀着崇敬和爱戴的真挚情感。书中的文字有的相对平淡,有的较为热烈、充满激情,但语言大多质朴无华、不假雕饰。我们通过这质朴无华的语言,可以感受到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母子(女)亲情。 书中的一段描述: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母亲。因为她在我的心底种植和培育了第一颗善良的种子,她打开了我的心扉接纳自然的千百种印象,她唤醒并扩展了我的理解力,她的教诲持续不断地影响了我的一生。——康德 孙宇 著 《来一斤母爱》 《来一斤母爱》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情。母爱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最伟大的爱。从开始生命这趟历经坎坷的旅途的时候起,母爱便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即便每一个孩子都曾对母亲这般依赖、叛逆、疏离、并最终回归,母亲对孩子的爱却从未改变。 书中的一段描述: 上小学那会,我调皮,爱撒野,不肯吃亏。到了青春期,变得越来越叛逆,常常跟妈妈闹个天翻地覆,坚决不认错、不道歉,因为那样没面子。那时候的我,应该汇集了所有孩子身上的缺点吧,不爱学习,懒惰,自私,顶撞长辈,至少我认为是这样。我想,我欠妈妈一个故事。2011年是兔年,妈妈属兔,妈妈去世两年多了,总想为她再做点什么,于是将记忆片段里和妈妈的故事画出来,即使她再也看不到,再也听不到了。——孙宇 许顺荣 著 《关于我美丽母亲的一切》 等待未必是要等到某个人、某种结果。 它像藤蔓类植物,执迷不悔地生长、蔓延。等待本身变成生命的活力和风景,只要等,联系就存在。 母亲是孤儿,去世的时候,留在身边的只有她唯一的儿子。她等了一辈子的丈夫,依旧杳无音讯。 年轻时,她美得充满光彩,温柔、无暇。为了养家,丈夫不得不外出务工,常年在外。而那一次,他一走,再没有回来。执拗、纯真的她开始了一生的漫长等待。 等待的季节里,老实淳朴的邻居、颇具才情的外地来客、亦正亦邪的热心警察……他们都曾闯进她的生活,却没有一个能够走进她的生命。因为她相信丈夫的承诺,认准了他给的那份情。 作者以儿子成长和变化的眼光,摄录了母亲深情却寂寞的守望岁月。她,一个江南女人,原本温婉、灵动,为了爱,却“犟”了一辈子…… 书中的一段描述: 我5岁那年,潮王路开始改造。我们要拆迁了,但父亲还没有回来,他已经出门两年了。这下母亲急坏了。她说她哪儿也不去,她要在这儿等我父亲归来。如果我们搬走了,他到哪儿去找我们呢?母亲的这种说法,后来被酒鬼叔说成是完全多余的。酒鬼叔说我父亲是跑过三江六码头的人,他若诚心要找我们还不容易?只要到潮王路派出所问一声就知道我们的下落了。酒鬼叔说这句话时,我们已经搬迁到八卦墙门了,他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我父亲至今还没有回来是存心的,他是存心不想回来才不回来的。为此,母亲暗暗地忧伤了好些日子。——许顺荣(综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