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4-14 第16版:国内话题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像设计工业品一样设计水稻品种 |
分子育种技术 实现水稻“精确育种” |
|
|
|
|
|
|
稻米养育人类万年以上,水稻种植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恒心。近年来,中国在水稻育种方面突飞猛进地发展,在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4月13日至14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10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种业硅谷”南繁基地的核心——三亚,同台论稻,为水稻育种科技新方向、水稻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和中国水稻走向世界把脉开方。 科技稻:创新目标瞄准“超级品种” 中国水稻得以领先世界,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言喻。回顾水稻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都以提高产量为重心,产量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从超级杂交稻第一、二、三、四期分别攻破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大关,到2015年首先在云南实现16吨每公顷的目标,为实现梦想,袁隆平一生扎根田野。 逐梦的脚步仍在继续。“我们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品种‘超优千号’品质可以与市场上80元一斤的日本米媲美。”袁隆平指出,尽管难度很大,但杂交水稻能够同时实现高产和优质。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说,如今,消费者在吃饱的同时要求好吃,吃得安全、绿色,现在中国水稻的发展目标是提质增效。 “育种家未来的目标是培育出具有丰产性、抗病性、优质性、广适性的品种。四种特性综合水平较高的品种就是‘超级品种’。”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 如果能像设计工业品一样设计水稻品种,这样的“超级品种”将频频面世。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分子育种利用现代信息和生物技术,通过杂交、分子标注选择和对遗传机理的基因的了解,能实现从传统“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精确育种”的飞跃。 “我们可以把基因转变为分子标记,对不同的品种进行杂交选择形成新品种。这个品种可兼具高产、优质性状。”李家洋说,分子育种能针对特定需求培育品种。中国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吃普通稻米不利于血糖控制。如果培育出含抗性淀粉的大米,食用后会缓慢消化,血糖浓度起伏不大。 产业稻:上下游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在电商平台上,某品牌的5公斤装的日本大米最高卖到1200元,而我国的高品质产品如五常的“稻花香”,同样重量的包装只卖到298元,而且日本大米还很有市场。 专家普遍认为,国内大米的终端消费正在迈向品牌化时代,中高端消费者更重视食品质量,品牌则能为消费者提供品质保障。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青志新指出,目前我国品质一般的稻米品种过多,中高端的优质、特色品种却供给不足。今年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全线下调,稻谷产业种植将向多元、绿色、优质方向转型,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不愁销路。 “实现水稻提质增效,科研育种能解决上游环节,但培育出优质品种后还要有人种植、有人收购、有人加工、有人打造品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程式华说,农民种了优质品种,但若种植较为分散就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不同品种混收无法体现质高价优。需要打通上下游,比如种子公司和米业公司合作,前者负责供应良种,后者负责收购,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记者在北京、海南等地随机采访发现,几乎绝大多数受访者都买过泰国大米。2012年以来中国大米进口量快速增长,到2015年已达到335万吨,其中从越南和泰国进口最多。程式华也认为,进口量增加主要在于国外稻米价格低,国内水稻种植成本高。“在东南亚国家种植水稻,工人一个月只需100美金工资。现在国内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做农活了。” 针对长期以来“稻强米弱”的格局,与会专家认为,可通过深加工提高效益。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副会长谢健介绍,我国稻米加工企业逐渐壮大,目前已有近1万家,单厂平均年产能3.4万吨大米。但是,我国米制休闲食品、米糠及米胚制品加工种类非常有限,作为最大副产物的稻壳进一步加工和利用也仍有较大空间。 国际稻:中国稻造福世界人民 袁隆平,这位终身致力于世界粮食安全的老人在2013年发下宏愿:“打造国际稻都,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世界多养活五亿人口,造福世界人民。”“‘一带一路’沿线有着世界上主要的水稻种植国,但他们的产量不高,中国水稻的先进技术可‘走出去’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双赢。”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说。他培育的红莲型杂交水稻早就在东南亚大面积种植,如今借助“一带一路”惠及非洲。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希望帮助沿线国家培养先进水稻栽培技术人才,发展境外水稻种植。 “未来我们可以依托海南南繁这个‘一带一路’的种业重要窗口,建立面向全球的‘稻米交易所’,打造命运共同体。”湖南省国际稻都农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黄崎对中国水稻全球化充满信心。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援建了25个农业基础示范中心,帮助当地提高杂交水稻育制种和栽培技术。 链接 专家解答“食米”误区 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大米品种该如何挑选?哪种米营养最丰富?记者专访国内水稻顶级专家,解答大众比较模糊的“食米”误区。 误区一:挑选大米只看外形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现在审定的米质有国优的标准,达到国家优质三级标准以上的都是优质米,大家可放心购买。但市场上没有包装的散米,消费者很难判断品质,建议先少买品尝后再选购。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说,从外观来说,有些大米会以次充好,把陈米抹上油进行抛光。这样的大米色泽暗,消费者可以用餐巾纸多擦拭几次,若纸上没有东西干干净净基本就是好米。 误区二:大米所含的蛋白质越高越好 陈温福说,大米不是蛋白质越高越好,我们从大米中摄取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而非蛋白质。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所长刘春明说,一般来讲,蛋白质含量8%到10%比较合适,蛋白质含量越高,口感越差。 误区三:进口大米比国内大米米质好 中国科学院院士颜龙安说,“市场上有很多泰国香米是中国大米冒充的,但香味和口感差不多,根本吃不出来。我们国家进口大米,主要是因为国外大米价格低。”颜龙安介绍说,“口感、营养这些对我们科学家来说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国可以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生产出更多绿色优质的大米。” 误区四:只吃口感好的大米 刘春明说,大米的品质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口感,一般北方人比较喜欢吃粳米,有弹性;南方好多地方喜欢吃籼米,相对干一点、硬一点,做炒饭比较好,这个与营养没关系。 从营养品质看,水稻中含有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主要存在最外面这一层,实际上糙米是最有营养的。老百姓现在吃的大多是精米,是打磨过的,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营养都丢失了,但是带来的好处是口感好。 “一周喝两次紫米、黑米粥的话,营养水平会非常平衡。”刘春明说。 刘春明还建议,洗米一般只洗一遍,因为所有的维生素都是水溶性的,洗得越多流失也越多。而蒸煮过程中,他建议现煮现吃最好,尽量不要隔夜再加热食用。 (新华社记者 罗江 郑玮娜 刘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