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3-22
2017-03-22 第08版:一路向海 【字体】大 |默认 |
南国名郡,千姿容州——

千年“海丝路”履痕处处

作者: “玉林海丝路”采访组:陶继军 廖源 张武军 周立华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2912
    唐代时成为“岭南五管”之一,管辖14州60余县,是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翻开容县的“履历”,荣光闪闪。而这些荣耀的背后,都与容县绣江这条穿城而过的母亲河息息相关。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长卷中,江河是容县这座古城肌理中的一抹底色,虽经千年荡涤,却从未褪色。
    容县博物馆以考古出土的文物、图片、地图和模型等较为系统地展示容县千余年的发展轨迹,突出自秦汉以来容县的海上贸易、文化交往的历史,体现容县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因此,在这一站,采访组决定走进容县博物馆,近距离触摸文物和遗迹,聆听专家讲解,浓墨重彩再现唐宋遗风。
    容县博物馆:再现千年“海丝路”历史
    容州记忆——源远流长
    根据专家和学者的推荐,采访组把采访容县博物馆列为容县行程的头等大事。听说是“玉林海丝路”采访组,容县博物馆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副馆长胡志勇更当起了解说员。
    胡志勇介绍,容县博物馆共有藏品6700多件,是广西最多馆藏文物的县级博物馆之一,展厅布置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纵线,以文化特点为横线,有重点、有背景地交代容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大厅通过沙盘和投影仪对容县历史进行总体概述,其后是各个分部展厅展示石器、铜器、瓷器等容县本地出土的历史文物。
    记者看到,入门大厅摆放的沙盘是绣江和南流江流域的全景,通过这个沙盘全景图,采访组对海上丝绸之路(玉林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墙上的投影仪播放的则是容县千余年历史变迁的介绍,清晰地梳理了容县的历史脉络。仅入门大厅给予的庞大信息量,就足以让采访组觉得不虚此行。
    唐风宋韵——铸就古容州的辉煌历史
    考古发现,容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自汉至唐宋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中,在唐宋时期,容县得地利之便,步入了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
    “唐代,容县的管辖地域可谓是容县历史上最大的。岭南地区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容县是‘五管’之一,辖14州60余县,是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胡志勇指着古容州内外城示意图告诉记者,当时的容州古城气势恢宏,划分为内城、外城,内城大概在如今的经略台真武阁一带,外城墙则被绣江一分为二,形成跨江扼守之势。容州城不仅规模大,级别也高,与当时广西境内的桂州城级别相同,是我国南疆边陲的重镇。
    据容县县志记载:“容自李唐设筦,跨江为城,形格势禁,控制千里。”又说:“城在容江上,唐容筦经略使韦丹所筑。内为子城,周二里二百六十步,外城周十三里,濠深二丈广五丈”。
    容州的繁荣,从容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景子铜钟上,也可窥见一二。景子铜钟用青铜铸造,重3500斤(古制),是广西现存较大的铜钟。据铸于钟身的文字记载,此钟是唐代河南人房孺复任容管经略使时于贞观十二年(796年)铸造的。此钟原铸于唐代容州开元寺内,该寺早毁,铜钟却历经沧桑,幸存至今。景子铜钟色泽光润,造型浑厚庄重,钟身浮雕的纵横线条流畅。
    而唐代以后的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处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通道上的容州受到海内外交往贸易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获得极大的繁荣。在容县境内,绣江两岸及周边区域出土的邢窑白瓷、越窑青釉、定窑青白瓷、长沙窑器、景德镇青白瓷、唐三彩、浙江龙泉窑青釉等十几个不同地方的陶瓷,都一一印证了绣江这段繁荣的历史,同时也反映出当年容州因“海上丝绸之路”而带来的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
    冥冥古瓷,并非无语。这些默默陈列在展柜里的瓷器,犹如一个个鲜活的时代符号,把它们身上所承载的昔日荣光,在采访组眼前汇集成一幕幕关于容县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存共生的繁华时光影像。
    波斯物品:佐证繁荣“海丝路”
    在历史学家眼中,透过文物,看到的是历史。无论是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还是市申遗办专家黄继军,当提起容县出土的波斯陶和波斯银币时,都会把它们归为佐证玉林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重要见证物。
    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从严谨的学术角度向记者介绍,波斯陶是唐代波斯湾周边国家盛产的孔雀蓝色釉陶。唐代时我国国力强盛,对外采取开放政策,波斯陶作为中东地区的文化使者,远渡重洋来访中国南方边城容州,实为“稀客”。目前已知我国仅扬州、福州两个港口城市和广西内陆的桂林、容县两地有波斯陶踪迹,颇为珍贵。
    地处西江上游支流之一桂江畔的桂林和北流河畔的容县相继发现波斯陶,揭示了中东货物进入广州口岸后过去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流通渠道,也证明了珠江水系在唐代曾为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发挥过积极作用。波斯陶瓶是作为唐代波斯湾地区景教“圣餐”葡萄酒的容器在来华传教时使用的,千余年后它在容县清景寺遗址重现,由此推测,清景寺就是唐代设立在容州的景教寺遗址。波斯陶成为景教早期传入中国内地容州的证据,具有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研究价值。关于这个论证,有关文物考古专家已著文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外发行。
    在容县杨梅镇出土的古代波斯银币有两枚,一枚为卑路斯银币,一枚为库思罗二世银币,出土古波斯银币在广西也是首次。这两枚舶来物银币,成为当时容县外贸兴盛的历史见证。
    经略台真武阁:见证绣江丝绸之路航运史
    经略台和真武阁倚江而建,一个建于唐代,一个建于明代,它们“相依相存”。无论是在昔日因“海上丝绸之路”而繁华的盛世,还是在如今周边很多同期建筑早就在千余年的时光流逝中消失,它们都一直珠联璧合,续放光彩。
    “经略台相传为著名诗人元结到容县都督府任容管经略使时,在容州城东建造的,用以操练兵士,游观风光。”市申遗办专家黄继军告诉记者,经略台矗立于容县城东绣江北岸,原来这里是容州古城的核心区域,容州内城亦即容管故城所在地,台以官名,故称经略台,是全国唯一一座以经略台命名的高台。据史载,唐代先后有元结、王翃、房孺复等52位经略使受朝廷委派在此治容,有过许多靖内乱平外患的历史壮举。由此,经略台也成为宣示皇权至尊、彰显容管声威的标志性建筑。
    “之后,明朝初年在经略台上建真武庙,明万历元年(1573年)将真武庙增建成3层楼阁,成为现在的真武阁。真武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江南四大名楼,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四大名楼中唯一没有进行过重修而完整保留至今的一座。”黄继军告诉记者,真武阁是中国古建筑中独树一帜的杠杆结构式木构建筑,全部用格木建成,没用一根铁钉。
    真武阁的用材格木(苏木科格木属树种)是明代家具“四大名木”之一的铁力木,如今属于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树种。格木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3省(区),浙江、台湾也有分布,多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而现在,容县也还有成片的原始格木林。历史上容县树林茂密,绣江水充裕,木材也是当年绣江河道主要的运输品种之一。真武阁无疑用另一种方式的存在,述说了绣江河道曾经的繁华。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