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12-23
2016-12-23 第13版:连载分类 【字体】大 |默认 |

《小众时代》

作者: 焦涌/著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1336
    “大”价格非价值
    2008年3月,贝尔斯登爆发危机,情况也不容乐观。当月,雷曼兄弟的股价一度下跌至31美元的低点。贝尔斯登风波过去后,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暂时缓解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问题。随着市场信心有所恢复,雷曼兄弟宣称“最糟的时刻已经过去了”。然而,其2008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亏损了28亿美元,股票再度受到抛压。
    尽管雷曼兄弟向投资者承诺“糟糕的业绩数据不会再发生”,也没有挽救第三季度亏损40亿美元的事实。在生死存亡之际,雷曼兄弟为了出售公司资产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因为定价过高,没能成功达成交易。
    在亏损和股价暴跌的双重打击下,雷曼兄弟的价值大幅下降,不得不加大资产出售力度,但为时晚矣。在资不抵债而且美国财政部明确表明不会担保收购损失后,雷曼的破产便成为必然。
    雷曼兄弟从鼎盛走向灭亡仅仅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却给全球企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对此,力合创投董事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冯冠平曾经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冯冠平认为,企业不要盲目地追求做大,我们有很多深刻的经验教训,比如深圳,在20世纪90年代,深圳政府曾提出要培育若干个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的企业,所以深圳有不少企业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实际上主营并不是很突出,拿了钱为了100亿元到各地兼并企业,为了达到100亿元销售额的目的。
    据冯冠平介绍,鸿仪系是21世纪初湖南的资本大鳄,曾拥有力合创投20%的股份,从2001年开始全面扩张,在高峰时期曾控制着5家上市公司。鸿仪系采取上市公司间相互拆借、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在短短5年间拆借了2亿元,最后压死在泰阳证券“这棵稻草”上。
    雷曼兄弟以及鸿仪系带给我国企业的三个启示。
    1.不能一味地追求“大”。
    任何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稳健性原则”,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大”。雷曼兄弟将驱动式分散化成长和做正确的事作为公司文化标榜的信条,却在分散化经营中做出最不正确的事,跨界直接参与房地产实业投资便是其做出的不正确的事情之一。再者就是收入来源过度向房债市场集中,导致企业在风险集中爆发的时候被压倒。
    2.及时处理风险。
    当风险爆发的时候,肯定是越早处理越好,很多企业都曾经处理过各种危机,并成功渡过难关,如果企业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辩证性地看待这些问题,并正确地分析借鉴,这些经验无疑可以成为企业应对不同危机时的一笔宝贵财富。但如果将这些经验当作一种固定模式应对不同的风险,那么公司在面对新危机时只会变得盲目甚至自欺,结果就是被加速累积的问题迅速淹没。
3.大企业也有可能倒下。无论是1998年在倒闭边缘的长期资本管理,还是2008年3月面临支付危机的贝尔斯登,最终都获得了美国政府的支持而转危为安。然而,雷曼兄弟出事时,美国政府明确表明不会出手。因此雷曼兄弟的倒闭告诉我们,即使是老牌大型企业,如果经营不善也要面临倒闭危机,政府不可能总是出手兜底。
    对企业来说,为了扩张而扩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随着企业的扩张,价格在不断变大,而价值不一定会变大,还有可能会变小,雷曼兄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5)
下期关注:从0至1的价值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