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1-07 第12版:连载分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 |
|
|
|
|
|
|
路在何方? 赵匡胤大受打击,直到称帝后,他仍对这事耿耿于怀。建隆二年(961年)的一次宴会上,酒过三巡,赵匡胤借着酒劲,终于把这纠结十余年的老账翻出来,质问王彦超:“朕当年风尘仆仆地跑去复州投奔你,你干吗不接纳朕?” 赵官家的一句话把王彦超的酒全吓醒了。好在王彦超说话比打仗还在行,他不慌不忙地降阶叩拜,诚恳地说道:“臣当年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刺史,这小小的一勺池水,哪能容得下您这样一条神龙呢?要是臣当年真的接纳了官家,官家还能有今天吗?” 赵匡胤闻言,龙颜大悦。王彦超的话也没错:大腿要抱粗的,靠山要找硬的。所以您当年就不该来找我。不过,王彦超始终没对赵匡胤说实话。当年他拒绝赵匡胤,多半是觉得这位故人之子浮躁不踏实,终究是个麻烦。 好在随州刺史董宗本不嫌麻烦。 董宗本是赵弘殷的老乡,听说老乡的儿子来投奔,高兴得顾不上整理衣衫,急忙赶到府门迎接。 董宗本虽然给了赵匡胤一份差事,但他儿子董遵诲却十分看不起赵匡胤,平时出门打猎,稍有不如意,董遵诲就会对他破口大骂。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赵匡胤只好吃哑巴亏。 直到有一天,两人讨论起兵战大事来,董遵诲说不过赵匡胤,拂袖走人。自尊心严重受创的赵匡胤,拎棍上马,谢绝了董宗本的挽留,仰天大笑出门去。 可出了随州,他就再也笑不起来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偏偏越看越窝心,我该往哪里去呢? 离家两年,差事换了一个又一个,却仍旧一事无成。身后的随州城黑压压地砸断归途,眼前算不上宽阔的涢水又拦住了去路。或许应该回开封,爹爹把自己弄进禁军很容易。可这种生活太安逸了,安逸得会磨灭自己的雄心! 或许应该留在这里,可留下能做什么呢?这里远离朝廷,哪有接近大人物的机会?这里虽然是边境,但是接壤的南唐、后蜀、荆南境内稳定,朝廷既无心也无力征讨,哪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或许可以投奔唐、蜀、荆南等国,但它们通通不成气候。又或许继续漫无目的地漂泊,不远处就是江汉重镇襄阳,就算襄阳不行,也还有齐鲁兖冀……可谁又能保证那里的际遇会比此前更好? 落寞的赵匡胤来到一座小村,四处讨酒,喝得昏天黑地。据《方舆胜览》记载,赵匡胤曾在西湖村向当地老妇讨酒喝。今日湖北孝感市的“西湖酒馆”,据说就是赵匡胤喝酒处。 一醉本可忘浮生,但彻骨的寒风,却残忍地将他刺醒。落魄的赵匡胤趴在马背上,晃晃悠悠地来到襄阳城下,借宿在一座寺庙中。慈祥的老僧端详着赵匡胤,这个一口正宗洛阳官话的年轻人,衣衫褴褛,满面风尘,凝眉不展,分明是一份怀才不遇的落魄。 老僧双手合十,淡然说道:“不如北归。” 北归?赵匡胤哭笑不得。我就是从北方来的,难道还真回开封,让爹爹给谋个一官半职?老僧继续说道:“再向北。”那些被后人称为未卜先知的预言家,虽不乏江湖骗子,但也有时局洞察者。襄阳老僧很可能已经敏锐地观察到,有个英雄善交俊杰,善待士卒,劝恶扬善,与其他武夫颇为不同。他即将前往河北招兵买马。这位英雄,将改变无数年轻人的生命轨迹,包括赵匡胤。 谁能有这么大本事?郭威。大汉国的枢密使郭威。(5) 下期关注:攻心为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