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0-07 第02版:悦读?书香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烂书成堆,我们该怎么判断书的好坏? |
|
|
|
|
|
|
北大中文系孔庆东教授曾经谈起读书,直言如今大部分人读的根本不是书,顶多算作出版物。如今的图书市场真的已经丰富到泛滥,很多无聊甚至无耻的坏书也在其中,如果没有很好的辨识方法,很容易让自己的读书之旅变成危险之旅。 读书的尴尬 人们总是会遇到泛滥成灾的无意义、差劲、蛊惑人心、使人变得愚昧无知甚至邪恶的书。它们几乎与那些优美的图书一样多,甚至还要多。就像浑浊的洪流涌入河床,淹没了想读好书的人。因为认知能力的不足和人性根底的卑劣欲望,导致了人们心甘情愿沉湎其中,并在下沉中获得低俗的快乐。 读不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读什么书,却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有些书与其读,不如不读。 有浅阅读也要有深阅读 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至以读书来消遣,这在一个风行享乐的时代,是合理的。对于一般阅读大众而言,大概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放下这些浅显的书去亲近那些深奥、费脑筋的书,因为世界并不需要有太多深刻的人。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读坏书足矣。 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国家和民族,总得有一些人丢下这一层次上的书去阅读较为深奥的书。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他们还要去读一些深奥到晦涩的书。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阅读阶层的存在,才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 书的分类 尽管都是书,但是书和书也有不同,必须得区分。对书的分类,有这样几种表述。 1.打精神底子的书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书 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是有区分的。这些有益的书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打底子的,一种是打完底子才能读的书。我们不必衡量前者与后者谁更有价值(笔者认为,还是前者更有价值——前者是与“经典”“名著”这些概念有关的),只是说,它们在进入我们的视野的时候是有先后次序的,就像用油漆刷门,先打底漆,而后才是面漆。 2.书有血统 书分两种,一种书具有高贵的血统,一种书的血统则没有那么高贵。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都是一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 我们阅读高贵血统的书并不是把血统不高贵的书排除在外,也不意味着凡不具有高贵血统的书就是不好的。那些成千上万的、血统也许并不高贵的书,却也是我们需要读的书,就像这个社会的广大阶层,贫民也是社会大厦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那些高贵血统的文字,毕竟是最高级的文字,它们与一个人的品味和格调息息相关,自然也和一个民族的格调、品味有关——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民族,不与这样的文字结缘,大概是不可能的。 3.文脉 常常想起小学五年级时候自己读的书。那时父亲是小学校长,他有一书柜的书,里头有些鲁迅作品的单行本。纯粹是饥饿阅读,我拿起这样的书就看,一看就进入痴迷状态。进入中学后,我成为全校写作文最好的学生,我曾经在那所中学创造了一个奇迹: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我一口气写了整整三大本作文本。这件事,至今在那所中学还常常被谈起。我依然记得中学时代写作文时候的感觉,就觉得鲁迅的精神、鲁迅的思想,乃至鲁迅说话的语气和腔调,顺着我的笔杆静静地流淌在纸上。 当时,我完全不知道那种东西叫什么,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终于知道了,那东西叫“文脉”。后来长期的读书生涯和写作生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地有地脉,文有文脉。没有文脉何来文章?(据搜狐网作者曹文轩) 作者简介 曹文轩,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作品有小说《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等。2013年12月5日,以380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主榜第27位。2016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8月20日赴新西兰领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