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9-18 第08版:悦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清末郁林州守城重器 |
——两件清咸丰四年款铁炮赏鉴 |
|
|
 |
玉林出土的火炮 |
|
|
|
|
早在公元7世纪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火药,之后,伴随着战争,火器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我国最原始的火器是以抛石机来发射火药包,之后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火器不断演进,技术越来越先进,制造出的火器不仅构造愈来愈复杂,威力也越来越大,先后出现了竹竿火枪、突火枪、铜铳、火炮等。 我国火器曾迅猛发展 后被西方赶超 其中火炮这种抛射性火器,威力巨大。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火炮是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发现的元大德二年(1298年)铜火铳。13世纪,此类火器在蒙古人的对外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这之后中国的火器发展速度逐渐减缓下来,并开始落后于后起的西方。 15世纪中叶,欧洲的火炮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传入我国,影响较大的有佛郎机铳、鸟铳和红衣大炮。特别是红衣大炮,在明天启元年从澳门流入我国,天启六年就在宁远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击退了清军进攻,还击伤了努尔哈赤,并最终导致其不治身亡。 之后,清军亦加强了火炮的研制和铸造,皇太极、顺治时期,先后在锦州、北京设置炮厂仿制红衣大炮;到康熙时期清廷吸收外来先进经验,重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大量仿制西洋火炮;乾隆时期,皇帝甚至自制火器。嘉庆之后,清代火炮制造逐渐没落,道光时期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中国的火炮竟然还搬用康熙时期的火炮式样来进行制作。当西方已经发展出先进的线膛火炮、击针式连珠炮等先进火炮时,清廷的火炮制作技术却依然停滞不前。 出土于玉林的两尊火炮 这里,为大家介绍的两尊火炮就是清廷火炮制作衰落时期的产物。两尊火炮在口径和长度方面略有不同,一尊长150厘米,内口径8.5厘米,1982年2月出土于玉林城南门;另一尊长136厘米,内口径8厘米。除口径和长度外,两尊火炮的形制和铭款则完全一致。两尊火炮“前翕后丰”,炮身铸五道固箍,滑膛,中部有两炮耳并铸铭文“宣威资护卫”“息警庆安平”。炮身后半部有照门和火门,并铸铭文“守城炮重七百斤,咸丰四年玉林州府……具绅商置,陈合和造。”(通讯员于少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