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9-18
2016-09-18 第03版:悦读 【字体】大 |默认 |

紫禁城匾额的“门”字为何无钩

作者: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944
"门"不带钩
    “门”字的写法人人皆知,如果你写“门”字的最后一笔直接下来,而没有向上的钩,往往被认为是错别字,可是紫禁城各个宫殿的匾额中的“门”字却偏偏都没有钩,这是为什么呢?有多种说法,还隐含着一个因书写匾额触怒朱元璋而被杀头的真实故事。
    “门”字带钩引火灾
    “门”字的这种末笔不带钩的写法源于宋朝。据说南宋把首都挪到临安后,玉牒殿走水失火了,殿门都被烧光了。有的大臣上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最后一划都有钩,带火笔,因此招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才能避免火灾。从此以后凡宫殿里的匾额书写带“门”字的都不能加钩。
    “门”字带钩不吉利
    据说有一年,不知哪位皇帝出入正阳门祭天时,无意中抬头看了看城楼上的匾额,而这一看可就看出毛病来了。原来他觉得城楼门匾上的“门”字带钩非常别扭,认为“钩”除了可以钩鱼外,还可以钩一切水生动物,当然也包括龙,皇帝是龙,因此他觉得非常不吉利,于是心中非常不悦。等到皇帝祭天回到皇宫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了一道旨意,命人重写“正阳门”匾额,并下令内城悬挂的匾额上一律不准有“钩”,以示吉利。
    朱元璋禁止“门”字带钩
    其实紫禁城里的牌匾上的“门”字没有钩,源自朱元璋。马朴《谈误》卷四记载了一个为写“门”字而丧生的故事,更能说明宫殿匾额“门”字无钩的原因。
    明朝开国初期,诸处宫殿、官舍、城门逐渐建成。一次,朱元璋命中书詹希原为太学集贤门写门匾。詹希原是明初著名的书法家,到朝中任职为舍人,常为宫殿和公署题写匾额,人们以其书法为奇,并且将他的书法珍藏,詹希原因此被称为“国朝第一”。他在写匾额的时候,把“门”字的最后一竖向内钩起稍微高了一些。太祖朱元璋看了以后,大怒说:“我本来想召集贤士,你却想闭门堵住贤士的路吗?”于是下令斩首詹希原,并下令用粉液涂掉了“门”字的那一钩。此后,明朝的各处宫殿、公署、城门的“门”字都不带钩,不仅南京城如此,朱棣营建北京城时也沿袭这个传统。
    清代紫禁城的建筑大体保持了明朝的原貌,只是各城门和宫门的匾额重新进行了命名和更换,主要是增加了满语,满汉并列。然而,“门”字没有钩的独特习俗仍被保留下来。
    (据搜狐网)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