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9-18
2016-09-18 第02版:悦读 【字体】大 |默认 |
记叙现实的人情悲暖

《北京折叠》折叠城市背后的思考

获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作者: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1721
《北京折叠》
    今年8月21日,中国作家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是连续两年中国作家获得的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幻文学奖——雨果奖。
    该小说创造了一个极端的情景,书里的北京不知年月,大概在22世纪,空间分为三层,不同的人占据不同的空间,也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着每个48小时周期。
    不同的人在不同空间生活
    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500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6时到第二天清晨6时。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2500万人口,从次日清晨6时到夜晚10时,第三空间生活着5000万人,从夜晚10时到次日清晨6时,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500万人享用24小时,7500万人享用另外24小时。在第三空间,垃圾工老刀一顿早饭要花100元,老刀一个月工资10000元,而他希望能让自己捡来的孩子糖糖,上每月15000元学费的幼儿园,为了这个花费,他宁愿冒险去其他空间送信。
    记叙现实的人情悲暖
    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故事多源自她自己的生活日常,记叙现实的人情悲暖。
    在不同的空间里,分门别类住着不同的人,第三空间是底层工人,第二空间是中产白领,第一空间则是当权的管理者。这是典型的反乌托邦设定,在好莱坞众多电影——《饥饿游戏》《极乐空间》《逆世界》《雪国列车》屡见不鲜,它们都遵循了这么一个套路,阶级的鸿沟只会越来越宽,最终阶级与阶级之间物理意义上完全隔离。在可以折叠的北京里,越上等的人不仅仅有更精致的生活,甚至有更长的时间。
    不过,一般这类作品里,掌权者要依靠剥削下等人的劳动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这也是故事冲突爆发的火药库。但郝景芳的思考深了一步:如果,下层人连被剥削的理由都失去了怎么办?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使得劳动力不再重要,主角老刀是两千万垃圾工人中的一个,但机器人已经可以处理垃圾,只不过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而保留了这部分工作。因而,这些人只能被“塞到夜里”,不参与社会经济的运作。
    这自然不是好的生活,但这种生活甚至让人无法反抗,老刀们的对手不是剥削者,他们面对的是无物之阵。
    小说里并没有激烈的冲突,老刀为了给人送信,从第三空间到了第二空间,又来到了第一空间,之后带着第一空间的回信又回去了,这里面没有生死抉择,也没有天人交战,老刀路过的,都是平凡的事情,但这种平凡让小说显得真实,显得不寒而栗。
    北京九志天达文化出版的策划编辑这样评价:“科幻的字面意义是科学的幻想。这个科学不应仅仅是狭义上的科学技术,也应包括人文科学部分。科幻作品可以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但必须有现实的注脚。而《北京折叠》明显是符合这一点的。作品中构筑的折叠城市背后其实是郝景芳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立、严肃的思考。”
    ■相关链接
    《北京折叠》创作背景
    《北京折叠》是郝景芳在2012年年底完成的,初稿只用3天时间就写完了,最初发表于清华大学学生论坛水木社区的科幻版上。2014年,这篇小说被《文艺风赏》《小说月报》等文学刊物选中刊发,之后又引起了《三体》英文版译者、科幻作家兼翻译家刘宇昆的注意,他把《北京折叠》译成英文,收录于《看不见的星球:中国当代科幻小说选集》中,该书于2015年11月在美国上市,《北京折叠》也得以于今年4月入围第74届雨果奖。
    作者简介
    郝景芳,天津人,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06-200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现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在读博士生。她曾于2002年夺得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从大学时期便开始创作科幻小说,曾以《谷神的飞翔》获2007年首届九州奖暨第二届原创之星征文大赛一等奖,凭借《祖母家的夏天》获2007年《科幻世界》科幻小说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出版过科幻长篇小说《流浪玛厄斯》和《回到卡戎》。(据新浪网)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