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5-16 第15版:连载分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道商范蠡 |
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 |
作者:
李海波/著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1314 |
|
|
|
|
|
|
夫差厉兵秣马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如果说阖闾之死留给夫差的是“仇”的话,那么对于一生都为仇恨活着的伍子胥而言,那就是绵绵无绝的“恨”了。 伍子胥恨什么呢?首先,他恨自己。作为吴国最高军事统帅的伍子胥,本应负责指挥这次战役的,但由于战前在“当下该不该打”这个问题上与阖闾发生了较大冲突,临时被阖闾解除了军事指挥权,改由阖闾亲自挂帅指挥。战争失败了,伍子胥很懊恼:假如我不和老板阖闾闹情绪,军事指挥权就不会被解除;假如这场战争是由我来指挥,则很可能不会失败,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吴王阖闾也不会因此而丧命。 伍子胥恨自己未能亲赴沙场奋战尽忠! 其次,伍子胥更恨越国。没看出来呀,实力不济的小小越国,在面对着数倍于自己的吴国大军时,居然敢顽强抵抗。抵抗也就算了,居然还敢玩阴谋诡计来取胜,这太气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檇李之战,给伍子胥留下了无尽恨意和不可抹去的心理阴影。 深感懊悔自责的伍子胥认为:为人之臣,对上不能救君主,对下又让百姓受兵刃之苦,简直是太失职了。为了报仇,伍子胥强迫自己为阖闾守丧三年以示自罚;同时广聚钱粮,大造兵器,日夜练兵。这三年中他“不亲妻子,饥不饱食,寒不重彩,结心于越。”这样苦自己的目的,就是期待三年后征讨越国,为先王复仇。 既然伍子胥都这么卖命,吴王夫差自然很给力。他不但每天用仇恨来激励自己,还亲自参加军事训练,对父王阖闾留下的政治遗产——伍子胥、伯嚭等旧臣予以高度信任和充分任用。 夫差任命为人“览闻博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的伯嚭为太宰。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其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任命伍子胥为相国,执掌吴国军事国防事务。同时还尊伍子胥为“亚父”。亚父,是仅次于父亲的人。 吴国厉兵秣马的这几年,越王勾践在干什么呢?檇李之战后的这几年,勾践除了自己的娱乐事业外,什么大事都没干。 当然,这也怨不了勾践。第一,年龄所定。勾践那时候才二十岁左右,少年不识愁滋味,国家怎么治理?百姓怎么富强?未来如何谋划?这些问题他还来不及思考,也不懂得思考。 第二,眼光所限。当时的越国,位处蛮夷之地,东海之滨,其民“不拘礼制,愚疾而垢。”你能指望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片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越国君臣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吗? 第三,成功所障。作为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人,初登王位,稀里糊涂就将敌国老王撂倒致死,这成功来得太容易了。原来不可一世的吴国居然这么不堪一击,“偶然的成功比失败更可怕”。勾践的沾沾自喜,群臣的放松懈怠,举国的盲目崇拜,在一片“吾王圣明,用兵如神”的歌功颂德声中使越国整体迷失了。 第四,条件所困。越国本土也有智慧贤能之士,但是无论具备怎样的远见卓识,你都使不上劲。勾践天天忙着狩猎追禽,一出门许多天不见人影,你有意见向谁提?好不容易等到勾践回宫,又开始胡吃海喝、饮酒作乐,你的建议怎么提? 范蠡和文种再有智谋,也只能摇头无语。还是先把心头那份改造越国,称霸天下的战略梦想暂时放一放吧,富民强国利天下的时机还没到来。(26) 下期关注:勾践对吴宣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