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4-30 第08版:国际/连载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道商范蠡 |
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 |
作者:
■李海波/著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1306 |
|
|
|
|
|
|
强劲对手 面对着如日中天、几近完美的强大吴国,“蠡种”组合是考虑放弃对楚国的信念,留任吴国谋求霸业?还是走“扶越抑吴”之路,选择一次前程未卜的挑战之旅呢?“君子逢时,不入仇邦”,还是去越国,实现迂回救楚的理想吧。 载 人才济济的楚国,由于未能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与激励机制,对体制内人才不加重视并多方排挤,导致了严重的人才外流,最终自食恶果。吴国的臣僚班子中,处于核心领导岗位的伍子胥、伯嚭等后来在吴越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关键人物,都是曾经的楚国人。 范蠡确实很幸运。他不但拥有文种这样志同道合的知己,还为自己选择了当时最强大最具实力的团队对手。没有伍子胥就没有范蠡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对手有时候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了解伍子胥,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范蠡。 作为“蠡种组合”最强劲的对手,伍子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他背楚奔吴?他对吴国做出过哪些贡献?看似强大的伍子胥,其性情的缺陷和人生的“死穴”在哪里?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遇到对手时,应首先认清他,范蠡就是这样做的。 范蠡与文种经过了解,总结出伍子胥身上具有的“七大”特征:有大智、历大难、怀大仇、效大忠、建大功、尽大孝、惹大非。 伍子胥,本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父亲叫伍奢,爷爷叫伍举。这个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望。伍举死后,楚平王为嘉奖伍举敢于直谏的美德,封伍奢于连,号为连公。伍子胥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史书称他“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有“文治邦国,武定天下”之才。 满门忠直的伍氏家族,为何到了伍子胥这里,却叛楚而投吴,甚至还引领吴军攻打楚国呢?这要从那不听文子计然苦口规劝的楚平王惹下的大祸说起。 当初楚平王在蔡国的时候,蔡国有个边境官员的女儿私奔到他那里,生下了太子建。平王即位后,便派伍奢当太子建的首席老师,即太子太傅。而费无极则位居副职,做了太子少傅。由于太子建尊重伍奢而嫌恶费无极,费老师不仅反思自身存在问题,反而在自己学生和同事身上打起了鬼主意。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为时年十五岁的儿子太子建娶亲,选中了秦景公之女孟嬴,派费无极专程前往秦国迎娶。费无极见孟嬴长得非常姣美,就打起了坏主意。他快马回宫对楚平王细述姑娘之美,那可是倾国倾城、绝世无双,并“真诚”建议:“您完全可以自己娶之,给太子另找一位女子做妻子。”楚平王被费无极说动了心,于是,本该成为太子夫人的秦国姑娘,成了公爹楚平王的妃子。 费无极办妥此事,深得楚平王赏识。然而,他却寝食不安,他知道太子迟早会成为君王,于是对楚平王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近中原;而楚国偏狭小,不能同晋国争雄。如果扩大城父的城墙,把太子安排在那里,以便和北方各诸侯国交往,就可以取得天下。”正为父子间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尴尬而伤脑筋的楚平王再一次听从了费无极的建议。 楚平王六年(公元前523年),楚平王让太子离开国都,去镇守城父。作为太子太傅,伍奢父子也陪同失意的太子到了楚国北疆的城堡驻守。(13) 下期关注:伍子胥的洞察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