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9-03 第23版:连载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心会痛 才会长大 |
|
作者:
■张智澜/著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1352 |
|
|
|
|
|
|
向吴姐取“真经” 360余万元善款,60多万份祝福。 这是“聚爱心”活动结出的果实,这将为河南、四川两省七万多名孤儿提供一年的大病公益保险。 活动刚刚结束,这天早上,我和其他同事正在收拾帐篷,办公室里突然沸腾起来。万恋向我喊道:“智澜,咱们的淘宝店信誉等级金冠啦!快看邮箱!” 我马上打开邮箱,只见吴姐群发的邮件中还专门截取了一位爱心网友的留言:“金冠的信用等级啊,一个公益店铺太不容易了!” 我又快速访问了我们的淘宝店,更吸引我的是铸就金冠信用背后的那些好评和祝福。粗略浏览,就如同拥有一双透视眼,透过它 们,我看到来自这大千世界的微小善意,状似细碎,却闪耀如星辰,通过互联网平台照亮孩子们的心,许诺给他们一个健康的未来。 “这可是吴姐带着大家努力的成果啊!”关舟笑着说,“还不快去取取经!” 对于吴姐取得的骄人成果,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是基金的资深顾问、《伤痕》的作者、著名作家卢新华老师率先“发明”的。 卢老师通过与基金办公室的多次接触,非常了解基金及其工作团队,当然也包括吴慧娟。有一次,卢老师访问基金办公室时,看着吴慧娟,忽然笑了。他说:“看来就是应该由你来负责为基金募款呀!吴慧娟,就是‘吾会捐’,我要捐的意思嘛!”大家都恍然大悟,哈哈大笑。 我还听说,吴姐是胡老师的徒弟,得到了很多“真传”。 每一位来基金工作的新人都将拥有一位“师傅”。同事们告诉我,这是源自麦肯锡的工作模式,可以帮助新人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最有效地利用别人的经验,快速成长。那么我的“师傅”会是谁呢? 这一天,一个令我兴奋不已的消息传来,我的师傅就是吴姐!我早就攒了一肚子的问题要问,这天中午,我约吴姐吃饭,打开了话匣子:“吴姐,我刚来基金头一天就被修理,现在还没回过神来……” “哈哈哈,该!”吴姐爽朗地笑 了,“你真是初生牛犊,在胡老师面前还吹什么聪明才智、教育背景。你知道胡老师的背景吗?胡老师15岁上复旦,21岁研究生还没毕业就站上了人民大学的讲台,胡老师还担任过著名的盖洛普公司在中国的首任技术方法总监。”我一愣。 吴姐接着说:“后来哦,胡老师又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然后就去了麦肯锡,一直做到全球副董事。再后来,她回国做慈善,就有了咱们这个基金。怎么样,你现在还想继续吹牛不?” “我……” “哈哈哈,胡老师决定让你来做我的徒弟,你踏踏实实学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 “嗯。吴姐,你在基金工作多久了?” 吴姐仰头思考了一会儿,“四年了。从筹备这个项目开始,整整四年了。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刚来的时候,我和你同龄,那时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志愿者呢。” “是什么支撑你在这儿工作了这么久呢?” “是梦想吧。”吴姐扬起头,说,“另外,胡老师除了带着咱们做慈善之外,她还帮忙管着一家调研咨询公司,用所得的收入支持基金的工作经费,再加上发起单位定向捐赠的行政费用,在这里工作的人都感到非常安心。对啦,以前《人物周刊》给我做过一个专访,你可以找来看看。” 我找来这本杂志,这是有关吴姐的一篇专访文章,题目是《吴慧娟,为梦想每天多做一点》。(3) 明日关注:我的师傅“吾会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