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9-03
2015-09-03 第06版:县域新闻
【字体】
大 |
默认 |
小
三台自制机器 藏着一段艰苦创业岁月
十几年前,苦于资金短缺,70后老板肖江自造织带机器,机器至今仍在发挥“余热”
作者: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2598
卷布机在生产中还挺实用
颇有"样"的切布机
布带从印花机里"吐"出来
2001年那年,正是他刚刚创业之时,资金缺,经验少,他唯一拥有的资本,就是那股年轻人特有的方刚血气。那时他没有选择正渐成气候的成衣业,而是选择了做成衣辅料——织带。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他独自研制了三台机器:印花机、卷布机还有切布机。这三台机器至今仍在使用。他说,不管这几台机器现在能不能给他带来利润,他都要保留下来,让机器将那段艰苦的创业岁月记录下来,激励自己。他叫肖江,福绵区一位“70后”老板。
三台旧机器至今仍隆隆作响
记者跟随肖江来到他公司的织带车间时,一名工人正在一台显得老旧的机器上忙活着。只见她一按开关,一条布带便在机器响声中,从左边铁丝上面直穿机器而过,速度极快。布带穿过机器后,它的印花便告完成。在机器的右边,有一个像菜盆子一般大小的转轮,“这是一个自动卷布轮。”肖江介绍,布带从机器吐出来,便转入自动卷布轮,卷满一个轮子后,机器会自动切断。操作机器的工人基本是只需在卷布轮卷满时将布条取下来即可。
记者发现,这台机器看不到油漆,不过大概是由于经常处于生产状态的缘故,并无半点锈迹,反而显得明光锃亮,透出一种原始的铁质光泽。机器的一些部件有明显的手工制作痕迹,稍显粗糙,但显得很瓷实。“这台机器很少出故障,比现在一些厂从外地买回来的印花机实用、好用得多了。”肖江说。言语之间,透着一种为自己当年能造出这样一台机器深感自豪的喜悦。肖江说,这台印花机一旦出现什么故障,哪怕是一些老机修师傅,有时都束手无策,唯有他自己可以做到手到“病”除。“主要是我对机器太熟悉了。它有几颗螺钉我都记得清清楚楚。”肖江说。
整台印花机在1米左右的高度,与一些从外地买回来的印花机相比,属于“小型号”。肖江向记者介绍,它制造这台机器时,也参考了从外地买回来的印花机,但他只“取其精华”。“没有实用的地方我全部不要。”肖江的语气仍然有当初那种懂得并且敢于取舍的气势。
在印花机的一旁,便是卷布机。这台机器也是肖江自己仿制的。“虽然这台卷布机要比印花机简单,但制作起来也非常花脑筋。”肖江告诉记者。肖江在别的成衣厂做过机修师傅,这种卷布机的构造他再熟悉不过。但由于他那时不太精通卷布机里发动机的转速,昏头转向的弄了好久都没能成功。为此,他还到处拜访其他厂的机修师傅。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总算完美的造出了这台卷布机。肖江现场给记者演示了一番,他将一堆布的布头往卷布机那两根套布杆上套进去,再启动卷布机,不一会,厚厚的一堆布就卷完成了。
由于有了这次经验,最后也是由他一手根据一台旧车床改装而成的切布机几乎是水到渠成。“制造这三台机器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肖江说。
资金缺乏,逼他自制机器
早些年时,肖江还只是一名机修师傅。肖江天生对机器有着一种通透力,仿佛能与机器交流。由于他技术好,又认真负责,最高峰时同时有40间厂聘请他为机修师傅。“那个时候,一天24小时手机都要开机。一有电话响马上得赶过去修机。”肖江说。
有了一定积蓄后,肖江开始想到了自己创业。他没有追随当时福绵大多数人那样选择做成衣,而是选择了做织带。
“当时这个行业没什么人看好,所以家里人一听说我要做织带,都劝我别太冲动。”肖江笑着说,很多朋友也叫他三思而行,但认准了方向就绝不回头,他坚持了自己的选择。由于没有印花机,一开始时,肖江是用人工印的,效率非常低,除去各种成本,基本上没钱赚。他觉得这样下去,想要靠着人工印花去赚钱,那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于是他想到要买一台印花机,但是一打听价格,要4万多元。而他当时也就几千元的创业资金,4万元的天文数字,着实把他吓了一跳。这时,肖江想到了自己制一台印花机。这个念头一蹦出,连他自己都吃了一惊,制一台机器需要的可不仅仅是一份雄心!
肖江并没有给自己太多犹豫的时间,很快他就着手起印花机的制造来。由于心里没底,也不知自己造出来的东西会像什么样,所以一开始他就对这件事高度保密。晚上他偷偷躲在房间里设计图纸,常常弄到三更半夜,有时甚至一个通宵没合眼。那些图纸画画涂涂,涂涂画画,涂了改,改了涂,经常是一张纸被他画得像天书一样,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看得出上面画的是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研之后,他终于画出了一个比较满意的设计图。
为了做得保密,他将工具和配件拉到了玉州区仁厚农机站,偷偷制作起来。
“为了造这台机器,我都记不清自己偷偷流过多少次泪了。”肖江说。开始时,机器是按图纸去制造了,但一装配起来却没达到他想要的效果。这样,已经焊上去的配件又得切割下来。有时为了其中的部件,就要拆装几次。那时,肖江福绵、仁厚两地跑,白天在福绵上班,晚上到仁厚制印花机。常常是晚上十二点才从仁厚回来。“那段时间,有时候一天才睡三四个小时。”肖江说。
经过半年的辛苦,一台自制的印花机终于制成。肖江迫不及待的拉回家里,想试一试到底效果怎样。
结果一试,大获成功。“以前用人工一天只印几十卷,有了这台机器之后,一天可以印几百卷,效率提高了数十倍。”肖江说。
印花机至今已使用十多年,“这台机器我会一直保留着,哪怕它不能再为厂里赚钱。”肖江说。
织带车间 是他个人创业岁月的博物馆
由于市场的原因,做织带早已不是一个容易赚钱的行业。以前与肖江一起做织带的厂家都已纷纷转行。唯有肖江还一直在坚持。“老实说,现在我做织带,赚钱不多,但我会一直做下去,不为别的,只为自己亲手制造出来的机器能一直运转下去。”肖江说。
现在,在自己感到身心疲惫、再也找不到奋斗激情的时候,肖江就会来到织带车间,感受那种亲切和温暖,仿佛能看到自己以前那些走过来的脚印,能找到那段艰苦的创业岁月。看着自己亲手一个螺丝一个螺丝打造的这几台机器,他就会感到整个身心都是那样的明净,浑身充满了力量。
肖江常常会站在车间的某一个地方,静静地观看这几台机器,像珍视着一件宝贝。有时则会拿起一块抹布,在机器上反复擦拭,仿佛要用温柔的抚摸,留住那荏苒而过的时光。“我每次看着这几台机器,就能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事情,只要肯去做,肯去拼,就会最终取得成功。”这些看起来很像某些励志书籍的话语,就那么自然地从这位乐于拼搏的老板口中说出来。 (记者王耀前)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
玉林新闻网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历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