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8-17
2015-08-17 第04版:热线关注 【字体】大 |默认 |
开栏语 70年前,为了抗击日本侵略,众多玉林热血男儿投军从戎,用血肉之躯铸就不屈的中华脊梁。如今,抗战老兵们都已年近百岁。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鲜活的抗战史,每一位老兵的回忆,都带着热血与温度。今

抗战老兵陈孟贤:年轻为国而战,晚年一日三笑

作者: 记者庞献/文 蒋西河/摄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2548
陈孟贤,1922年出生于福绵新桥镇,1939年参加广西学生军三团,后加入南宁抗日游击队,在十万大山打游击战
    日前,记者随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三得”前去拜访93岁抗战老兵陈孟贤。
    精神矍铄的陈老关心政治、时局,喜欢看《书刊报》、《桂军与淞沪抗战》,在字里行间追忆峥嵘岁月。
    有年轻人前去造访,愿意听陈老讲述那些“抗日故事”,老人便格外健谈。或许,就像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曾引用他的父亲形容二战老兵心境的话一样:“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
    “不做亡国奴!” 年轻学子加入游击队
    1936年,14岁的陈孟贤意气风发,正在南宁商专读会计专业。此时,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
    1939年底,日军南下,侵入南宁。陈孟贤和众多同学一起,随着学校撤至上思县。当时,邕钦公路已被敌人占领、切断,让家在玉林的陈孟贤有家不能回。
    带着满腔热血,陈孟贤加入了广西学生军三团。“不做亡国奴!”宣传抗日时,陈孟贤遇到了南宁游击队队长、玉林老乡王兆喜,于是加入袭扰日军的游击队,进入了山高林密的十万大山。
    4个手榴弹、1支步枪、1个水壶、1条行军毯、6斤炒米,背着这身装备,陈孟贤开始了近2年的游击队生涯。
    伏击日寇 游击队两次立功受嘉奖
    再次听陈老聊起2次成功袭击日寇的行动,志愿者“三得”仍热血沸腾,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仿佛在眼前重现。
    那是农历八月,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陈孟贤和战友早早在邕钦公路那陈至大唐段埋下12个地雷,设下地雷阵。“日军经常要运送物资,这里是必经之地。”陈孟贤和战友们埋伏等待,果然不出所料,敌人的运输车队进入了伏击圈。
    “轰!只听见一声地动山摇的巨响,4辆敌车当场被炸毁。”说到这里,93岁的老人两眼放光,枯瘦的手臂比划起来:“敌人血肉横飞,残尸残肢四处散落。我们还缴获了一大批军资。”
    还有一次,在距离上思县3公里处,陈孟贤和战友奉命伏击往邕龙公路的日军骑兵。当天下午,早已埋伏侍命的他们眼看敌人骑兵步步逼近,在距离阵地二三十米远时,队长一声令下,轻机枪、手榴弹齐发。
    2名日本骑兵人仰马翻,其余敌人四处逃窜。陈孟贤和战友迅速打扫战场,收缴敌人的步枪、钢盔。“幸好火速撤离,我们才没有人员伤亡。”陈老说,不到半小时,日军进行报复袭击,几辆飞机沿着公路轰炸、扫射。
    “我们这2次袭击行动都立了功,上级召开庆功大会,传令对我们游击队进行嘉奖。”说到这里,陈老嘴角眉梢全是自豪。
    跃进弹坑 躲过俯冲投弹的日机轰炸
    在陈老的相册,一直珍藏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相片:年轻时的他身穿军装,骑着战马,英姿飒爽。
    “三得”告诉陈老,志愿者正在筹办抗战老兵茶话会,老人混浊的眼睛有些红,“茶话会前,我们应该有个仪式,哀悼那些先烈。”老人似是喃喃自语,我想念那些兄弟,我们前一秒还在并肩作战,可转眼他们就为国捐躯了。
    在陈老的记忆里,影视剧中战争之惨烈远不及真实的历史,所以老人很庆幸,作为亲历者的他能幸存下来,当年紧握钢枪的手,如今还可以翻翻书报。
    陈老说,日军从钦州登陆,一路打过来。在南宁作战时,飞机经常来轰炸,当时我们部队装备少,一个连只有两挺哈克开斯机枪。因为管过军需,陈孟贤深有体会:小米加步枪,对飞机加大炮,是怎样的一种处境。
    “日本人的狙击手很厉害,我们必须伏在战壕里,稍一露头,子弹就会射来。”陈孟贤在抗战中与死亡擦肩而过的那次经历,来得劈头盖脸。
    “在上思县一带打游击时,对我们威胁最大的就是日本人的飞机,特别是俯冲投弹的日军飞机。”在陈孟贤的记忆里,当时日军的飞机不管白天黑夜都来轰炸。一次在十万大山,晚饭还没煮熟,日本人的飞机又来了。
    正值秋收时节,稻田里捆着很多稻草人。大伙纷纷顶着一捆稻草人卧倒在农田躲避。那天晚上,陈孟贤和战友连饭都顾不上吃,在日机飞走后,连夜行军。
    趟河翻山,一行人在夜色掩护下行进了15公里,天亮时赶到上思县百包圩。这时,日军的飞机又来了。
    一阵乱轰后,圩上很多房屋被炸塌。“我趴在地上,身上盖满了泥土,以为自己躲不过了。后来爬起来,浑身上下摸摸,居然没有负伤。”能躲过飞机轰炸,陈孟贤用的是班长教的那招:日机是点式轰炸,第一发炮弹爆炸后,马上跃进那个弹坑,就能躲避接下来的轰炸。
    老兵感叹:年轻时艰苦,换来晚年一日三笑
    在十万大山打游击,山高林密、缺医少药,让陈老2年的游击战生涯变得格外艰苦。
    "山上气候变化无常,时雨时晴,而且空气稀薄,常常连火都点不着。"但让陈孟贤和战友们闻之色变的,是山上猖獗的山蚂蟥。它们一旦跳到人的身上,鼻子、耳朵、眼睛……无孔不钻。后来有老兵说,旱烟丝可以防山蚂蟥,他们在床铺四周撒上烟丝,堵上耳朵、包着嘴鼻,才敢放心睡觉。
    对年轻的陈孟贤来说,行军打仗之外,没有什么比钻心的饥饿感来得更深刻。"吃不饱。"聊到抗日的艰苦,陈老脱口而出。那个画面,至今还会出现在老人的梦里:他们伏在战壕里,两军对峙,饭菜送不上前线。一整天,他们只能啃随身背的炒米。咽不下去了,就喝几口水。
    躲过了飞机轰炸、熬过了饥饿,可那次持续两三个月的发病,陈孟贤一度以为自己挺不下去了。
    当时部队里缺医少药,如流行性感冒,他们是这样治的:在一个密封的屋子里,生火烧锅,把锅烧热后倒入白醋,靠热锅里的醋冒出的阵阵烟雾,为感冒士兵杀祛病菌。
    一次,部队里有人生疥疮,这种皮肤病传染性强,陈孟贤也被传染了。"加上重感冒,身子时冷时热,还发抖。"由于缺医少药,陈孟贤一病就是两三个月。病久了人变得虚弱,他觉得自己过不了这关。庆幸的是,陈孟贤还是挺过来了。
    现在,老人每月有2000多元退休金,子女孝顺。每天清晨,陈老会骑自行车到清湾江边,做20分钟的早操,就像在军队时出操一样,几十年不变。
    精气神十足的陈老感叹:我们年轻时的艰苦,换来现在的和平,我也能安享晚年。我现在是一日三笑,人生难老……
    拜别陈老,走出屋外,雨后的阳光穿透云层,倾洒而下,眼前的一切格外清透和煦。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