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7-17 第24版:声色影视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捉妖记》嗅到一种久违的港味 |
|
|
|
|
|
|
由“怪物史瑞克之父”许诚毅导演,白百何、井柏然领衔主演的奇幻巨制《捉妖记》7月16日全国公映,很是引人关注。观后觉得有种久违的港味。 有种电影叫“少儿不宜”,与此相对的能否是“中老年不宜”呢?就《捉妖记》而言,影院里不断爆发出如雷鸣般的笑声,常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或者说,在我和那些热情的观众之间,一定有一个是人,或有一个是妖。 实际我能理解那些孩子或童心未泯之人,观赏此片时的快乐。也就是说,影片在制作上颇为精耕,不光是CG镜头的缤纷,也包括剧情上的自圆其说。不强求逻辑的话,一旦在准催眠状况下进入它的预设轨道,你就能满心欢喜去收获那扑面而来的天真浪漫。《捉妖记》还能嗅闻到一种久违的港味。 黄金时代的港片,大多不追求逼真,不执迷于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是与戈达尔之流电影所迥异的另一种间离效果。它不是看上去很美,而是看上去很假。这在王晶、高志森、刘镇伟以及周星驰的喜剧中尤为明显,三宫六院全是歪瓜裂枣,公堂之上则可以肆意咆哮,警察是娘娘腔,黑帮老大要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男人因失身而痛不欲生,女人的腿毛会异常发达,诚所谓另一种黑丝效应。不能完全视作具后现代文本意义上的解构,惟将此视作孩子气的破坏欲,方能享受到更纯粹更顺畅的观影快感,这也是港片尽皆过火尽皆颠狂的源头所在。 《捉妖记》也有此类特色,不仅是吴君如和曾志伟这样的老港面孔的出现,还在于,影片后半部分捉妖、卖妖、食妖流水线的,极具漫画色彩的处理。既以一种明目张胆的隐喻,满足了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拳拳爱心,也收获到船到桥头自然直,兼一路顺杆爬的盎然趣味。此前的井柏然的临盆,金燕玲的装疯卖傻,都不过尔尔,或者说没能有效地利用人物设定,去经营更为翻滚的笑点。 其实所谓妖,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不合俗流者的称谓。如同性恋、易装癖、孤独症。当然《捉妖记》无意作出具思辨感的人文探讨,但我估计《捉妖记》的续集会走得更远一些。假如没猜错的话,井柏然扮演的角色,是“妖”也。小胡巴咬伤他后,他能自动复原,应该是埋下了伏笔。到时,白百何与井柏然之间,才会有一场具拷问色彩的捉妖大战。总体来讲,《捉妖记》尚可一观,只是看的时候,需要把自己的心理年龄往下降一降。(赛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