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7-03 第23版:连载分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雪域长歌 |
|
作者:
张小康/著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1289 |
|
|
|
|
|
|
饿着肚子蹚冰河 北路集团左路和中路部队,在途中都打了几仗。战士们的感觉是:行军赶路比打仗更困难。左路部队一五四团的战士们爬过一座座雪山,过一条条冰河,快到类乌齐时,腿都烂了。 印象最深的,是夜渡囊谦的扎曲河。部队行军刚到河边天就黑了,如果当晚不能渡过去,第二天清早渡河会更冷。扎曲河宽阔,水深流急,部队找来几条牛皮船连夜渡河。重武器装在牛皮船里划渡过去,马匹和骡子用绳子牵着浮水过去。战士们头顶着装备,涉过深及胸部的冰冷河水,大家在水里浑身颤抖,牙齿不住地磕碰,有的战士甚至冻得失去了知觉。马匹冻得站不稳,有的马走着走着就一头栽倒在水里。 岸上是一片荒沙滩,伴着大风飞扬起来的沙石子,打在脸上生疼。上岸后,大半身湿透的战士们更是冻得难以支持。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大家用手在地上摸索着拾来一些干牛粪,在河滩上挖一个坑,点起火烧开水。刘广润把冻僵的手伸到火堆上,竟然感觉不出火的热度!腿从膝盖到脚,布满一道道血口子,遇水,疼得像刀割;遇热,又痒得钻心。 更糟糕的是,在青海玉树补充的粮食也吃完了,茫茫雪山,挖不到野菜,见不到草,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有的战士饿急了,就把枪的皮背带煮来吃。全团的马死得所剩无几,驮子只能靠人背。所有的人都咬着牙坚持着。 类乌齐,藏语意为“大山”,是昌都西北的一座县城,因位于高山之下而得名。 10月16日夜,一五四团先头部队进到类乌齐以北甲藏卡桥。河对岸是藏军第七代本两个甲本,解放军因水深不能徒涉,迂回未成,改由正面攻击。而藏军却一触即退,仅击伤其十余人,余敌便向南逃窜。17日,骑兵支队一部赶到,向驻类乌齐之敌发起攻击。因藏军分散配置在山地、林区,散布面广,与解放军打麻雀战,被歼的敌人仅二十余名,其余作鸟兽散。 拿下类乌齐后就直奔恩达,为了抢时间,部队连续急行军三十几个小时。一路上,三连战士侯天祥帮别人扛枪、背背包,爬高山的时候他还经常走到队伍前头去喊口号。到片刻的就地休息时,侯天祥抱着一挺机枪靠着石头坐在地上。几分钟后继续前进的号声响起,他却再也没有站起来。他是为了完成这一光荣使命活活累死的! 恩达是昌都藏军主力西逃的要道。师里要求一五四团在指定的时间堵死这个“口子”。恩达,藏语直译为“五道口”,意为四通八达之地。从昌都到拉萨的北、中两条道路都由此经过,控制恩达,基本上就完成了战役合围任务。 一五四团的一个营连续急行军三十六个小时。不少战士一边走一边瞌睡。到达类乌齐时,天快亮了。一五四团留下三营守类乌齐,其余两千多人赶往恩达。 来自青海的骑兵支队占领类乌齐后连夜向南疾驰,八百多匹马,竟然累倒、累死三百多匹。许多人不得不弃马步行,四条腿变成了两条腿,骑兵变成了步兵。五十二师骑兵侦察连因进入高原较早,所配马匹都是在甘孜地区就地采购的适应高原生活的高原马,连队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严守制度,爱惜马匹,因而全连始终保持了高昂的战斗状态。从类乌齐出发后,这个连成为骑兵支队的主力、先头连。(26) 明日关注:老兵周大兴归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