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5-25
2015-05-25 第15版:双拥专版 【字体】大 |默认 |

重走红色革命路 记录震撼心灵的人和事

——记我市双拥文化采风采访活动

作者: 记者张武军 唐激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2753
参观烈士纪念塔
残缺的城墙
参观山水锡矿城
战交通情报总站交通员使用过的遗物(帽子、办公桌)。
    5月18日-20日,我市举行“沿着先烈的足迹,重走红色之路”双拥文化采风采访活动。这是我市深入开展再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的一项内容(我市曾4次获得“自治区双拥模范城”、一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举行一系列活动。
    采风团由本土优秀作家代表、文艺工作者、市直有关媒体记者、驻地部队负责宣传的干事等40多人组成。通过集中采风,进军营,入企业,访模范、寻典型,推出特色和亮点,宣传双拥文化。重走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的红色之路;参观部队英雄纪念馆、军史馆;深入优秀退役军人创业基地采访,慰问参战退伍老功臣;到部队与官兵代表交流……我们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受到极大鼓舞,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文字和镜头记录那些震撼心灵的人和事。
    重走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路 开启历史记忆
    5月18日,采风团沿着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的红色之路,逐一寻访当年武装起义主战场,重现那段充满烽火硝烟的悲壮历史,缅怀先烈,回忆这场可歌可泣的全民族抗战,延续不屈不挠的伟大抗战精神。
    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是中共广西省工委和桂东南党组织领导桂东南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一次壮举,是继百色、龙州起义之后在广西规模较大的一次武装起义。
    回望硝烟,凭吊先烈
    18日下午,采风团前往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烈士纪念塔开展纪念活动。
    70年前,一群桂东南英雄儿女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投身拯救危亡边缘的国家。当时,日本侵略军第二次侵入广西,广西100个县市中,有79个沦陷,玉林各县均受日军侵扰,陆川县南的盘龙、清湖乡被从广州湾经廉江、化州入境的日军洗劫,有9个村街、407户受敌糟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市陆川、博白、兴业等地先后爆发抗日武装起义,2800多名玉林儿女参加抗日自卫军,1万多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先后攻下了国民党顽固派30多个乡公所,缴获了一批反共武装的枪支弹药,建立了一批县、乡、村抗日民主政府,随即遭到国民党顽军的围攻,黄彰、吴家宜等290多名起义人员壮烈牺牲,起义失败,部分人员转入秘密活动,博白、陆川骨干武装300人突围到广东廉江,编入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
    蛇窖岭,桂东南抗日起义打响第一枪
    19日上午,采风团来到陆川县清湖镇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该纪念馆于2003年7月落成并对外开放,里边展出不少历史图片、英烈照片和简介。这里已成为当地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重要基地,自开馆以来,先后接待党员干部、中小学生以及各界人士4万多人次。纪念馆展出的历史资料显示,大部分参加起义的英雄都是一些地地道道的客家子弟,有种田的农民,也有精通武艺的民间侠义人物。
    据当地党史办保存的资料记录,在这次起义中,打响桂东南起义第一枪的英雄是彭春耀,彭春耀是塘寨村笛竹山人,当时他担任清湖支队第三大队大队长。在清湖镇清湖村东部与广东平定交界处有一个叫蛇窖岭的地方,蛇窖岭半山腰处就是当年打响桂东南抗日起义第一枪的地点。1945年农历正月十五,陆川抗日自卫军清湖支队分三路围攻清湖村公所,支队长黄经绍和彭春耀率领第三大队攻打蛇窖岭,当晚10时许,彭春耀带领第三大队战士摸到蛇窖岭距敌方碉堡约五六丈远的地方,被敌人发现,敌人用机枪向起义军射击,战士蔡业彰第一个中弹牺牲,支队长黄经绍下令开枪射击,打到大半夜,敌我相持不下,支队部下令撤回根据地三水。同年农历正月廿三,国民党反动派调集800人对清湖地区进行连续三天的镇压,起义失败,有37人壮烈牺牲。这里,打响了起义第一枪,揭开了桂东南抗日武装的序幕。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经过血的洗礼,让更多地下党员和劳农会骨干领会了开展武装斗争的真谛,经受了考验,丰富了经验,为解放战争开展武装斗争准备了有利条件。
    据了解,1991年2月8日,清湖镇获玉林地区行署批准定为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市第一个革命老根据地。
    山水锡矿城,见证全民抗日武装起义
    博白是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革命根据地。在双旺镇周旺村山水屯,有一座建筑面积552平方米的城堡式建筑——山水锡矿城,这里是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
    这座城堡外墙高大厚实,设有瞭望孔,布满了枪眼、炮眼,四角有碉楼,沧桑斑驳。
    当地村民介绍,山水锡矿城为法国人于民国五年(1916年)在周旺村山水屯一带开采锡矿时所建,民国十年左右法国人撤离,由当地一姓李的人接管,经营至20世纪40年代初。
    据资料记载,1945年2月26日晚上,博白民主抗日自卫军全军指战员齐集博白周旺村,在山水锡矿公司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誓师大会,星夜出动,挥师北上,攻克国民党顽固派的多个乡政府,烽火遍及全县三分之二地域。在起义中,打开粮仓救助贫苦农民,建立一批乡村抗日民主政府,深受群众拥护,不少村庄的青壮年参加抗日自卫军,国民党博白自卫队驻龙潭、东平的部分官兵也调转枪口,参加抗日武装起义,各地群众奔走相告,手持大刀、禾叉、火炮等武器赶来参战。然而,国民党顽固派从玉林、桂平、平南等处调集数千顽军前来镇压,博白民主抗日自卫军政委熊景升等44名优秀儿女牺牲于东平绿吊村。
    1985年,博白县政府将山水锡矿城公布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经历风雨沧桑,山水锡矿城现已破败不堪,只剩下四周的城墙,但仍可从这枪眼密布、墙皮斑驳的乡村城堡中,一窥当时的起义情景。当地党史办的同志告诉记者,当地正计划筹集资金重修这座城堡,建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革命教育基地。
    龙胫交通情报总站配合转移抗日主力
    19日下午,在险峻的山路间颠簸了100多公里,采风团来到博白双旺镇邦杰龙胫屯。历史上,龙胫屯是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的交通情报总站。
    据当地党史办的工作人员介绍,在抗日武装起义中,龙胫交通情报总站担负着侦察敌情,转送情报,掩护战友等任务。当年为了革命需要,博白县党组织在邦杰龙胫屯设立地下革命交通情报站,站长叫邓允萃。抗日武装起义失败后,交通站积极配合党组织转移主力,保存了博白县抗日武装力量。之后,该站在全县设立了交通情报站83个,联络点60多个,为扩大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战,迎接博白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采访当天,邓允萃后人还特地从玉林城区赶回家乡,据其讲述,当年他奶奶邓九婆也是一位勇敢的交通员,积极支持革命,独自一人掩护了10多名抗日人士安全转移,他的叔叔辈邓允荃、邓允攸等都加入了交通站,成为交通员,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下转19版)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