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5-25 第13版:连载分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王坪往事 |
|
作者:
张品成 著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1336 |
|
|
|
|
|
|
本书通过对巴山乡镇几个穷苦手艺孩子由最初的懵懂、无知到最后成长为红小鬼的经历,展示了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那段最真实、最鲜活、最鲜为人知的一个历史横断面。作者将这段历史予以艺术地梳理、整合,在人物命运的挖掘中,引领读者作历史的回眸,将几乎被遗忘的革命精英重新展现于中国革命的光辉画卷中。 剃头挑子走村串户 有人形容胡泊万的剃头手艺,说泊万师傅剃起头来只看见两只手在你头上飞,飞来飞去中邋遢的毛发就平平顺顺了。他们叫他剃刀蝴,那个“胡”不是姓胡的胡,是蝴蝶的蝴。后来胡泊万也真把那招牌改了,好好的“胡师傅剃头铺”改为“蝴师傅剃头铺”。乡邻们都很喜欢,胡泊万自己也很喜欢,胡泊万的徒弟万小坎不喜欢,总觉得那个“蝴”字太女人气了。 久而久之万小坎也只能习惯了那字,再说他们也不常坐在铺子里等生意,只是赶场天人多待在铺子里,平常时候多是走村串户,水上漂行,山里疾走。人们口口声声胡师傅那么叫着,胡师傅长胡师傅短的。听不出叫的是胡还是蝴。管他呢。万小坎想。我听着是在叫胡就是了。 在腊月里,乡下人都盼着能把头剃个光鲜,师徒两人这些个日子都在村子间转悠。他们这回去的是苦草坝。 响器在万小坎的手里,他巧妙地甩敲着,弄出那种特殊的清脆响声。那叫“唤头”,剃头匠从不吆喝,他们用这种响器弄了声音标志着自己出现在这么个地方。万小坎看着那些细碎的声音组合了排着队伍亮闪闪地跃上树梢跃上屋脊,夹杂在雾岚炊烟里往远处奔跳。然后,狗柔柔地叫,鸡缓缓地飞,人们挤出窄门,往声音的来处颠颠小跑。 一村人都喜欢看到万小坎师徒两人的剃头挑子出现。 村民围住了剃头挑子。师徒二人把挑子搁下来就成了摊子,很多人围着剃头摊子等待理发。他们摸着自己蓬乱的头发,希望那两只“蝴蝶”快在他们的头上飞。他们叫“胡师傅胡师傅……” “好喔好喔。”胡泊万应着,“先长后幼。”年长的那个理所当然先上,他怡神闭目坐到了凳子上。 万小坎不光做下手。初来时他当然做着些琐碎的活,但胡泊万是个开明的人,他不想让自己的徒弟只做那些“琐碎”,他想有个人早日能替代他。所以他挑人很严,一般不收徒弟。那些年,不断有人劝他收个徒,也有个伴,重要的是能有个帮手。他说,好吧,跟我走一遭吧。然后就有个娃儿跟他走,走着走着,胡泊万就跟人说你回去吧,原来一路上他考验人哩。 只有万小坎一直跟他走到底。胡泊万跟万小坎说:“你留下吧。”剃头师傅地位低,属三教九流的下九流。胡泊万要不是家中贫寒,他当年也不会去学剃头。现在万小坎也跟他一样,万小坎的娘说家里五个娃儿哟,总不能看着冻死饿死,学剃头总归有个活路。 说起温饱,万小坎更看重的是温,没吃的山里娃总能想办法弄些东西到嘴里,春夏秋冬山里绿意葱茏,那些浓绿中,不愁没吃食填肚子。冬天呢,就是大雪封山,娃儿们也能抓着兔子田鼠山鸡竹雀什么的……但天寒地冻的衣单被薄,万小坎受不了,他想,要总有一团火在身边就好。 有两种营生在乡间一直离不开火,一是打铁,二是剃头。万小坎想去打铁,但他胳膊细人瘦,铁匠师傅不会要,那就退而求其次吧。(1) 明日关注:同年同月同日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