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12-30 第16版:连载分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邓小平传 |
|
|
|
|
|
|
(7) 广安虽然是一个小县城,但由于它离成都、重庆都不太远,交通比较便利,信息也比较灵通。《新青年》等书刊较快出现在广安,并在知识界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从《新青年》等书刊中,不仅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新的情况,而且后来还从这些书刊中了解到俄国十月革命的一些信息。 当时,陈独秀对法国文明推崇备至,认为法国是欧洲近代文明的发源地,中国青年学生有条件的,应该到法国去留学。他曾在《青年》第一卷一号上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说:“欧罗巴之文明,欧罗巴各国人民皆有所贡献,而其先发主动者率为法兰西人。”“法兰西人为世界文明之导师,今之巴黎,尤为科学文艺之渊薮。吾国人而欲探讨欧西真正之文明,理应游学彼中,以求真谛”。[《陈独秀书信集》,新华出版社1987年11月版,第47页。] 邓小平当时是不是直接阅读了《新青年》,已难以考证。但是,《新青年》等书刊传播的一些新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主张,无疑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这一时期对邓小平思想触动最大的,当然还是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后,四川各地积极响应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月十二日,四川《国民公报》在“要电汇志”专栏里报道了北京五四运动的情况。成都、重庆等地的学生及各界群众纷纷组织游行、集会、演讲,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就连军政界的一些头面人物也明确表示反对北京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行径。成都、重庆各界的爱国运动很快扩展到全川各地。五月下旬,广安县立中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们行动起来了。月底,县立中学和县立高等小学学生联合成立当地最早的学生爱国分会,召开会议通过广安学生爱国简章十九条,同时向广安社会各界发出救亡公告。公告中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近来吾国外交失败,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苟不急图挽救,将步印度朝鲜之后尘。吾侪既占国民一分子,应当尽国民之责。” 学生爱国分会组织学生们游行、集会和街头宣传,接着又举行了罢课,还派学生组成宣传组,到集镇进行宣传。 邓小平参加了游行、集会、宣传、罢课和抵制日货等活动。这是他第一次投身群众斗争和政治斗争,开始比较深入地思索一些社会问题,萌发出改造社会的意识,具有了初步的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 一九一九年六月以后,由于学校已罢课,加之暑假即将到来,邓小平决定离校回家,等秋季再回校上课。他没有想到,这次离去,竟是他在广安县立中学学习生活的结束。 邓小平回到家里不久,父亲邓绍昌从重庆捎回口信,让他去重庆报考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这改变了他的人生。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后不久,是由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倡导和发起的。他们希望动员有志青年到法国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输入西方文明,实行“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一九一二年,李石曾等在北京发起成立留法俭学会和第一所留法预备学校,并制订《留法俭学会简章》。其中说:“惟西国学费,宿称耗大,其事至难普及。曾经同志筹思,拟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今共和初立,欲造成新社会、新国民,更非留学莫济,而尤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为宜”。[《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1),北京出版社1979年12月版,第168页。] (未完待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