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12-15
2014-12-15 第06版:热线新闻 【字体】大 |默认 |

犁耙与戽斗,旧时农耕必备品

作者: 记者刘赛 来源:玉林晚报 字数:921
    犁和耙是以前农村耕田犁地离不开的重要工具,戽斗则为农民抗旱、抗涝立下汗马功劳,这三件农具,见证了农民“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现在耕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春耕时节偶尔还能看到农民牵着耕牛犁耙田,戽斗则很难觅寻了。
    
    犁田是一项很耗体力的活儿。稻谷收割后,田里都是稻草和其他植物的根须,要重新播种,就要把土地翻松。农民肩扛着犁,把牛赶到田里,套上牛轭犁锁,懂事的牛不用吆喝,就会拉着犁一步一步前行。
    犁田是讲技术的,熟练的农民,犁过的田,深浅平均,翻过的黑土,排列整齐。上世纪60年代曾在玉州区仁东镇插队的张先生,学犁的时候,因牛不听话,自己又没掌握技巧,手扶犁,半天也没能前进一步,被当地农民笑话了好几年。
    
    如果说犁田是深耕,把沉睡的土地唤醒,那么耙田就是细作了。
    耙就像一个大梳子。犁过的田块放满水,老牛在前面拉着耙,农民在后面扶着耙,一手扬鞭赶牛,就像梳理头发一样,在田里来回转圈,梳理平整田块,粗大的泥块被捣碎。
    最早的耙是木头做的,后来变成了铁耙,耙齿更锋利。田块耙过之后,就可以插田了。
    以前在农村,一个成年男子若不会犁地和耙田,算不得一个好把式。家里没有男人或男人不会“使牛”的,往往要做一桌好菜央求人家帮忙犁地耙田。犁地耙田很辛苦,农民想要孩子将来不用吃这个苦,就会教育孩子说:“你不好好读书,一辈子都会跟在牛屁股后面。”
    戽斗
    遇到干旱,无法引水的田地,就要用戽斗“戽水”了。戽斗最初是用竹蔑做的,后来也有用铁皮做的。戽水同样也是一项辛苦的体力活。人站在下游的溪河里,顶着烈日,手拿戽斗的柄,不停地弯腰,半天下来,个个腰酸背疼。
    村里的池塘要抓鱼了,村民们也要用到戽斗来“戽水”,抓到的鱼,有时就放在斗里。遇洪水,同样要用戽斗排水。由于长时间弯腰起身,往往累得要散架,因此有农民说,情愿“使牛”,不愿戽水。
    现在,在农村基本见不到有人用戽斗了。不过,在一些休闲农庄和怀旧主题的饭店,还是能见到戽斗的影子,除了用戽斗营造一种田园感觉,还寄托了老板“日进斗金”的愿望。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