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12-04 第20版:国际话题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伊斯兰国”头目妻子越境时被扣押 |
黎巴嫩军方在“外国情报机构配合下”截获她 伊否认被扣妇女为“伊斯兰国”头目妻子 |
|
|
 |
2月1日,黎巴嫩贝鲁特,遭"伊斯兰国"等极端分子绑架的士兵亲属在政府大楼前抗议 |
 |
巴格达迪。(资料图片) |
|
|
|
|
黎巴嫩安全官员2日说,黎军方大约9天前扣押极端武装“伊斯兰国”(ISIS)头目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的妻子和一个女儿。一名军官说,巴格达迪的妻子是叙利亚人,女儿大约8岁,她们持伪造身份证件过境。另有消息人士说,遭扣押的是巴格达迪的发妻、伊拉克人苏娅·杜莱米。 巴格达迪妻女过境被扣 黎巴嫩《使者报》报道,军方在“外国情报机构配合下”,在黎巴嫩与叙利亚边境一处站点截下企图入境的巴格达迪妻女。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高级安全官员说,当局已对巴格达迪的女儿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以确认她的身份。早些时候有媒体报道称,遭扣押的是巴格达迪的妻子和一个儿子。 巴格达迪的妻子眼下正在黎巴嫩国防部总部接受调查,军方没有透露她和女儿的姓名和国籍等信息。 一名军官说,巴格达迪的妻子是叙利亚人,女儿大约8岁,她们持伪造身份证件过境。 另讯:伊拉克内政部3日否认被黎巴嫩警方扣押的妇女为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的妻子,称她是一名恐怖分子的姐姐。 可能成为黎巴嫩谈判筹码 “伊斯兰国”夺取了伊拉克和叙利亚大片土地,叙利亚邻国黎巴嫩也深受波及。 黎巴嫩眼下开始清剿国内的“伊斯兰国”势力并加强边境警戒。过去几个月来,黎巴嫩逮捕了不少“伊斯兰国”武装人员,他们涉嫌为扩大“伊斯兰国”影响力而在黎巴嫩发动袭击。 “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叙利亚分支“救国阵线”一直要求黎巴嫩当局释放其成员,作为交换,它们会释放8月俘虏的27名黎巴嫩安全人员。 分析人士认为,黎巴嫩这次行动为巴格达迪带来打击,他的妻女可能会被当作与“伊斯兰国”的谈判筹码。 “伊斯兰国”11月在互联网上发布据称来自巴格达迪的一段录音。录音中的男子宣布,“伊斯兰国”将向沙特阿拉伯以及也门、埃及、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扩张,并号召支持者向加入美国空袭行动的沙特阿拉伯发动袭击。 按照美国的情报,巴格达迪1971年生于伊拉克萨迈拉市,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在伊参加反美武装。美国2011年10月把他列为恐怖分子,对他的悬赏金额高达1000万美元。 ■猜测 被扣押女子是“第二”妻子 按教规,巴格达迪最多可娶4个妻子 英国媒体援引一名安全官员消息称,遭扣押的是巴格达迪的“第二个”妻子,是叙利亚人。 有消息人士说,遭扣押的是巴格达迪的发妻、伊拉克人苏娅·杜莱米。她据信先前遭叙利亚当局逮捕,今年3月在一次换俘行动中获释。 根据“伊斯兰国”支持者7月在社交网站发布的巴格达迪简介,巴格达迪已婚,但没有透露他有几个妻子和孩子。按教规,巴格达迪最多可以娶4个妻子。伊拉克一些消息人士说,巴格达迪有3个妻子,两个是伊拉克人,一个是叙利亚人。 ■动态 60国出席反“伊斯兰国”大会 “伊斯兰国”谋划袭击美军事人员 美国广播公司12月1日报道,美国官员已经发出警告,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可能正计划在美国国内袭击军事人员。 当前,“伊斯兰国”占据着伊拉克和叙利亚大片地区,虽然遭到美国及其盟友的空中打击,但仍能固守地盘。 12月3日,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将在布鲁塞尔召开打击“伊斯兰国”的会议,预计有60多个国家出席。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珍·普萨基说,会议将重点评估打击“伊斯兰国”行动的进展情报,并为今后行动做出规划。 ■相关新闻 印学生入ISIS 被派去洗厕所 受尽歧视后回国受到涉恐指控 印度学生阿里布·马吉德受“伊斯兰国”宣传蛊惑,远赴伊拉克,却在加入这一武装后如梦初醒,最终失望回国,受到涉恐指控。 马吉德现年23岁,是一名工程学学生。今年5月,他和3个朋友一起,前往伊拉克。法新社1日报道,马吉德11月28日回到孟买后遭逮捕并被国家调查署以涉恐罪名指控。 马吉德告诉国家调查署调查人员,他加入“伊斯兰国”武装后,受尽歧视,挑水、洗厕所。这里没有所谓“圣战”,也没有信仰。 一次,马吉德莫名其妙中弹,既找不到凶手,又没有得到合适救治。印度国家调查署人员援引马吉德的话说:“我苦苦哀求,他们才把我带去医院。根本没有什么圣战,也没有教义的宣讲。” 坦维尔·谢赫的儿子和马吉德一同投奔了“伊斯兰国”,迄今下落不明。谢赫感觉,儿子“背叛”了家庭。 令谢赫想不通的是,儿子明明获得在科威特工作的机会,却前往了伊拉克。《印度快报》12月1日援引谢赫的话报道:“科威特方面给他提供了一份30万卢比(约合4800美元)的工作,他却全然不顾,去拿武器。谁知道他究竟发生了什么?” “儿子太让我失望了。”谢赫说,“他本有大好前程,却利用我们的爱,背叛了我们。” 马吉德等人投奔“伊斯兰国”一事受到印度舆论广泛关注。在“伊斯兰国”舆论宣传下,许多不明就里的年轻人前去加入所谓“圣战”,却付出沉重代价,甚至生命。印度政府一直担心,年轻人被“伊斯兰国”等极端武装招募,构成本土威胁。 (据新华社、《新京报》、《京华时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