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5-11 第B02版:社会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六个儿子四个兵 |
一个老阿婆的家国情怀 |
|
作者:
本报通讯员 陆开东 本报记者 杨振华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251 |
|
|
|
|
|
|
今天要讲的故事,就从一个老阿婆当年积极送去4个儿子当兵保家卫国的事说起。 有一位阿婆年已八旬,她在53岁那年丧偶。当时,还有三个儿子年龄尚小。凭着坚强的毅力,她既当爹又当娘,闯过生活中一道又一道坎,把儿女们拉扯大。 她生育了6个儿子,一个女儿。6个儿子当中,她送了4个去参军,其中一个做到副团级军官,两个在部队当了士官。目前,当兵的四兄弟虽然陆陆续续或已复员,或已转业,但当年阿婆积极送子当兵保家卫国的壮举一直在北流市新丰镇被传为佳话。 这个让人尊敬的阿婆就是新丰镇水垌村旺峰滩组的潘振贤。潘振贤生于1937年6月,快20岁时嫁到本村。嫁到夫家后,她勤恳劳作,深得丈夫和家公、家婆的喜爱。男耕女织,家里虽然比较清贫,但夫妻恩爱,一家和睦,大家快活地生活。 她53岁时,担任教师的丈夫陈昌维因病去世,这给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不管怎样,都要面对现实。性格刚强的她,没有被家庭的重大变故压垮,在艰难的日子里,反而磨砺出潘振贤积极、乐观的心态。 20世纪80年代初,潘振贤把高中毕业的次子陈杰送去当兵,入伍第二年,文化功底较扎实的陈杰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考上了当时的桂林陆军学院,毕业后到部队升任排长,后来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陈杰在部队干了20多年后,转业到海南省一政府机关工作。 1990年,老三陈明在母亲潘振贤的大力支持下,毅然踏进军营,因表现出色,刚满服役期就被提拔为士官,他很热爱部队工作。在部队大熔炉中锻炼了13年后复员。老四陈科发,在老三入伍的第二年又光荣参军,他以两个哥哥为榜样,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入伍后第二年,部队选送他到汽车教练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运输兵,被提拔为班长。服役期未满,他也荣升为士官,在部队干了多年后才复员。转眼间到了1994年,老六陈彬华又到了适龄应征年龄,这时,有人劝潘振贤说:“您已有3个孩子在部队,让小儿子跟亲戚朋友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吧。”潘振贤可不这么认为,她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安全了,我们每一个家庭才安全;履行兵役义务,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因此,她再一次积极鼓动老六去当兵。当年冬天,老六陈彬华如愿跨进了军营。在部队这一大熔炉中,炼成了他刚毅的性格。退伍后,陈彬华到广东打拼,在东莞办企业,如今生意红红火火。 老大陈科生,因父亲去世,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他肩上,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错过了参军的时段。没有机会参军的陈科生却对国防建设情有独钟。陈科生把自己的砌砖技术用在建设部队营房上,因工程质量好、造价合理,在部队营房建设开标中中标。他后来长期在部队承揽营房建筑的工程建设,虽然不是一个兵,但也过足了在部队的“营房瘾”。说起老五陈松无缘与部队结缘,因一只小手腕不方便,让他留下了人生的一大遗憾,但他为了让当兵的兄弟们安心服役,在家把母亲照顾得稳稳当当,村民称赞他是一名出色的“后勤兵”。 潘振贤送了四个儿子去当兵,觉得无比自豪,如今她身体硬朗,生活过得亮堂堂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