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11-15 第B04版:文化视野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检察魂”是这样铸就的 |
——博白让检察文化与客家文化融合共生促检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
作者:
本报记者 曾昶 通讯员 杨小龙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3182 |
|
|
|
 |
检察干警在表演采茶戏《惠民检察路》。 |
|
|
|
|
11月7日,博白县人民检察院获评2017年度“全区检察文化建设示范院”,成为广西10个获此荣誉称号的检察院之一。这也是该院连续两次获此殊荣。 那么,博白县检察院到底有何“魅力”,能够在2011年、2012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后,又连续两届获评“全区检察文化建设示范院”呢? 借客家人向心力种好意识形态这块“责任田” 博白县人民检察院95%干警是客家人。2012年以来,该院深入挖掘客家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努力让客家文化与检察文化融合共生,浇铸出蕴含客家精神、契合检察人价值观的“唯进步、不止步”的院训,发挥了检察文化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作用,为该院检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该院借鉴象征客家人团结奋进的博白客家建筑——围屋,依托互联网,建立了以院党组为核心,各支部为“碉堡”的ISO信息化管理平台,并通过这一平台,以“弘扬客家优良传统、发挥客家精英影响”的方式,极力将检察干警内心潜藏的客家人向心力转化为对党、对检察事业的向心力。 近5年来,该院从客家文化遗存背后的故事挖掘并提炼出诸多优秀内容,如沙河镇礼村著名宋代儒学家朱熹后裔至今仍秉承“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祖训;从姓氏中发现为捍卫民族利益而战死沙场的唐代卫将军庞孝泰、关注百姓疾苦听取民众呼声的宋代经略史秦怀忠、为官清廉的清代御史李承报。将这些优秀内容与党史、检察史融合后,上传管理平台,让检察干警真切地体验到党的宗旨及法律监督都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 此外,该院还将收集到的原中共广西特委书记朱锡昂等博白籍革命烈士事迹上传至管理平台,让检察干警从这些近代客家精英的悲壮革命征途中,切身体会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借此获得思想上的升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在线下,该院亦努力为检察干警提供一个充满客家文化元素的“精神家园”。比如,将家喻户晓的充满正义感的“满天飞”、乐于行善的“春台老人”等民间故事人物,制作成拥有代表“可以”“禁止”“赞赏”等手势的卡通图像,配合凝练有力的客家名言警句,对应党纪国法以及检纪,广泛分布于文化长廊、党员文体活动室、院史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 经过上述系列“化合反应”,该院终“研制”出“对党绝对忠诚、对法律绝对忠诚”这一“精品”,成功让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检察机关核心价值观在该院检察干警个人思想中占主导地位。 2012年至今,该院诞生了“全国模范检察官”谢钢、“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陈丽秋等典型人物。在榜样的影响下,争先创优的观念已深入该院检察干警内心。 将客家发展史当作检察改革创新的“教科书” 在对客家发展史的探究过程中,该院领导发现,客家人在长期的漂泊中虽时刻面临种种困境与挑战,但总能不断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公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呼唤与日俱增,对检察机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在推行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该院紧紧抓住“办案责任制”这个“牛鼻子”,紧扣“选人、授权、明责”三个环节,按照“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原则,从司法办案组织及运行机制、检察委员会运行机制、检察人员职责权限、检察管理与监督机制以及司法责任认定和追究方面予以大力改革和完善,进一步增强检察干警的危机感。 实践证明,借鉴客家人在外在的压力下催生内在的自省精神的方式,成功激发了该院检察干警的创新能力。而个体的创新,加速了集体的创新。 比如,在自侦部门,检察干警从新田镇福龙田客家围屋在动荡年代造炮楼备战的史实中,汲取到积极有益的成分,找出了一条加强案件质量的方法,即在推行同步录音录像中,为防备发生笔录与录音无法一致导致案件“夹生”的情况,借鉴新闻记者的速记技能,聘请专家对检察干警进行速记培训。 博白籍客家人——原广东省副省长梁威林在任内首创中外合作模式,建立我国第一个五星级酒店的事迹,促使未检部门的检察干警发散思维,走出“同质化”的困境:从2016年起,该院未检部门借鉴企业运营模式,重组后将法律宣讲团更名为“白州之星”,并设计了卡通式Logo。这个由10名年轻干警组成的团队,以客家人坚不可摧的团体主义精神,走出了普法明星品牌之路。其一,颠覆了原有的普法互动模式:将法律知识融入客家采茶戏,同时结合流行元素,如《检察校园版小苹果》;针对刑事责任年龄、语言暴力犯罪、校园欺凌等常发案例,开发出“男女表演猜职业”“你打我防他帮忙”等法律小游戏。其二,团队选取笔记本、钥匙扣、书籍等学习、生活中常用物品,印上“白州之星”的卡通式Logo,将之作为“伴手礼”,奖励积极参与者,以此提高该品牌的认知度。目前,“白州之星”普法基本覆盖全县乡镇中小学,受益学生5万多人,资助困难学校1所、困难学生12名。 凡此种种,让该院检察干警在职业追求中形成了“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的共识。 使客家精神成检察人员坚守公平正义的“助推器” 他们在研究客家人性格时发现,客家人一直秉承“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传统。 在“筑基”方面,该院将朱光等多名博白籍革命先辈的廉洁自律事例以及本地政法干部违法犯罪典型案件辑录成册分发给检察干警,要求检察干警早学晚读,用正反教材鼓励、警醒检察干警,防止存在损害司法公信力的不良土壤。其次,融合高检院、自治区院以及市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仿古代药学口诀编成了“十八反”“十九畏”,以此作为检察干警的工作准则、生活指南。此外,该院还革新了财产申报制度,要求检察干警定期提交个人及直系亲属的征信报告。 在“保障”方面,该院从根本入手,赠送检察干警浓缩版的客家“惜字亭”,追忆客家先人的“崇文”之风。同时,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纠正的35起重大刑事冤假错案,以及蒙冤者及其家属的真切感受收录成书,让检察干警进行“换位思考”,提高检察干警对公平正义的认知。 多管齐下后,使该院每一位检察干警逐渐形成了“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 让客家艺术成为检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原材料” 该院组建了新媒体工作室,增开客家方言版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并定下“平民化”运营的调子: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方式,告诉他们想知道的事,聆听他们想说的话,为他们尽可能释疑解惑。 其中,该院突出经营微信公众号。今年1~9月,该院微信公众号发布图文423条,仅“岭南美玉”未检合奏微直播,点击便突破千万,获“广西检察优秀微信”;2017年2月16日,在“互联网+检察”指数排行榜的“全国区县”项位居第一。 此外,该院对外开放原面向检察干警的“博检之家”微信群。 在线下,组织检察干警与群众联欢,进行民间故事讲述、山歌对唱比赛以及采茶戏、乡傩舞、打杯舞等客家艺术表演,改变检察官在群众眼中的“刻板”形象。其中,还诞生了全国优秀作品《惠民检察路》(采茶剧)。 另外,该院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检察工作的唯一标准,将关注、关心、关爱民生与充分履行检察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检察工作做成接地气、聚民心、促发展的“民心工程”。 比如,“全区示范性乡镇检察室”——旺茂检察室在“阿李弟(客家方言)民生检察热线”的基础上,针对高清视频接访的局限性,以其名义建立PC版微信群,争取辖区内各村委的支持,吸纳其为群成员,使路途远、文化低的群众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在村委即可通过微信上的视频功能实现和检察官“面对面”“拉家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