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10-13
2017-10-13 第A03版:时事新闻 【字体】大 |默认 |

转型升级“绿色养殖”闯开新路

作者: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363
(上接A1版)
    面对治污付出的代价,陆川县下大力气从根源上堵塞污染源头,积极探索改造生猪养殖模式:一方面在养殖环节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减少废水、废气等,另一方面对养殖粪污实现资源化再利用。
    养殖模式革新让生猪住上“楼房”
    走进广西聚银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个养殖场,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仿佛一个公园。记者来到一处被树木包围的楼房前,沿着楼梯拾级而上,才看见二楼“住”满了大肥猪。与过去的养猪场完全不同的是,这里既听不到生猪的嘶叫声,也闻不到明显的异味。
    这个养殖场采用了陆川县推广的“益生菌+高架床”生态养殖新模式。聚银集团董事长黄祖东介绍,在传统养殖场,猪在圈内随地排泄和躺卧,卫生状况极差,不断冲洗也难以保证猪舍清洁,而且需要大量用水,往往不经处理就排放出去,污染河流和农田。
    新模式通过改进养殖工艺、采用生物技术等方式,严格控制养殖环节产生的废气、废水。黄祖东介绍,在饲料和水中添加益生菌产生的分解酶可将猪大肠中的臭气成分完全氧化,变成无臭无毒的物质。记者看到,“高架床”栏舍干燥、环境舒适,地板上有一道道缝隙,猪粪便由此渗漏到一楼。新的养殖模式全程免冲水,可减少养殖污水排放量90%以上。
    陆川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丘兆欢说,采用新模式养殖的生猪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可提升15%~30%的经济效益。陆川县对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全部实行“益生菌+高架床”养殖模式,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237家。“通过推广生态养殖方式,可减少全县85%以上养殖废弃物排放,环保压力将大大减小。”苏红波说。
    绿色循环实现粪污“变废为宝”
    在陆川县滩面镇一处工地,一座座巨大的储存罐整齐排列。这是当地投资建设的固体废弃物制备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利用畜禽废弃物处理、沼气纯化及车用燃气生产、沼渣制肥处理技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滩面镇党委书记何达勇介绍,项目建成后,年处理固体废弃物可达17.5万吨,其中日处理禽畜废弃物360吨,相当于每天可处理54万头生猪粪便。据了解,这一项目日产天然气2.2万标立方米,年产沼渣基有机营养土2万多吨,液态有机肥8700多吨,实现清洁能源代替燃油消耗,降低农业化肥投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为做好粪污搜集,下一步,陆川县还将对存栏200头~500头规模养殖场进行改建,推开“益生菌+高架床”养殖模式,配套建设沼气池、储液罐等环保设施;对存栏10头~200头的小散养户,将建储粪屋、储液池、沼气池,并通过管网收集处理粪污。
    为更大程度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陆川县鼓励家庭农场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在养殖场实施“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技术,粪便经发酵、沼气池无害化处理后,作为有机肥就地、就近返还田园,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
    新养殖模式收到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陆川县肉猪出栏51万多头,生猪存栏110万多头,这些指标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今后,全县将进一步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从养殖、粪污处理到屠宰、禽畜无害化处理等,在各环节均达到生态环保要求。”陆川县委书记蒙启鹏说。
    (新华社南宁10月12日电)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