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7-09-11
2017-09-11 第B02版:您贵姓 【字体】大 |默认 |

您贵姓

作者: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8073
图腾句芒玄鸟(寓意吉祥、富贵)
吴氏始祖泰伯
血缘始祖仲雍
兴业县葵阳镇旧县村
兴业县葵阳镇旧县村吴氏宗祠
陆川县平乐镇长旺村吴氏大夫第(清朝)
博白县双旺镇汉唐村吴氏宗祠(清朝)
北流市梧村泰伯文化园效果图
    兴业县葵阳镇旧县村
    吴氏新家训
    爱我中华,爱我家乡。谦让开拓,祖德承扬。读书创业,奋发图强。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远黄赌毒,扬正能量。勤俭持家,生活丰享。发家致富,造福一方。人人自强,家族隆昌。
    姓氏来源
    绝大多数吴姓人是黄帝后裔,姬姓,系黄帝正妻嫘祖生子玄器的后代,居住在陕西姬水流域。其他来源人数不多。
    吴姓的开氏始祖是泰伯。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公元前12世纪,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为满足父愿,传位给姬昌(周文王),和二弟仲雍从陕西岐山出走到今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让位给姬昌之父小弟季历。泰伯在移居地传播中原先进农耕文化,疏河筑城,教化黎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获百姓拥戴为首领,建国句吴。泰伯、仲雍这支姬姓以国号吴为姓。泰伯去世,仲雍继位。泰伯无后,仲雍是吴姓的血缘始祖,今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是吴姓的主要发源地。
    周文王姬昌之子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后,封仲雍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吴。仲雍的十九世孙寿梦建都今江苏苏州市,吴国作为周朝的诸侯强国,辉煌了500多年。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大部分吴姓子孙被流放或迁徙到别国。
    吴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六位,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十大姓,人口约为2460多万人,图腾为句芒玄鸟,堂号为延陵堂等,郡望有延陵郡、渤海郡、濮阳郡、陈留郡、长沙郡等。
    迁玉最早宗支始祖
    吴汇,字会川,号浩潮,约1421年出生,1491年去世,籍贯临江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泰伯94代孙,兴业县葵阳镇旧县村吴氏始祖,明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会元,进士第一名,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四川省镇雄府知府。吴汇自幼读书勤奋,文才闻名乡里,精于《经义》,著有《松坡文集》。
    族谱
    1.兴业县葵阳镇旧县村吴氏《吴汇公族谱》2卷,1994年印,内容从94代吴汇(明朝成化年间)起至1993年。
    2.北流市新圩镇《梧村吴氏族谱》1卷,2015年印,内容从明朝正德年间至2014年。
    3.博白县《吴氏谱牒》1卷,2005年印,内容从明朝天顺年间起至2004年。
    语言习俗
    玉林市吴氏语言主要有二:一是桂东南粤语方言,二是客家话;习俗主要有二:一是桂东南汉人移民习俗,二是客家人习俗。
    吴姓人口
    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玉林市辖区吴姓户籍人口为140785人。
    迁玉最早村庄
    兴业县葵阳镇旧县村是吴姓迁居玉林市最早村庄。明朝景泰成化年间从临江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迁北京,次迁四川省镇雄府,再迁广西省北流县,后迁兴业县葵阳镇旧县村,定居葵阳镇旧县村530多年。兴业县葵阳镇旧县自然村和兴业县城相邻,现有人口逾万,分旧县、旧城两个行政村,吴姓人口6000多人。现居住在兴业、玉州、福绵、玉东新区各乡镇吴姓大多从旧县村迁出,贵县、桂平、横县、浦北、陆川、武宣部分吴姓从旧县村迁出,现迁居村庄近200个,宗亲人数逾十万。
    最早宗支宗祠
    兴业县葵阳镇旧县村吴氏宗祠是迁入玉林市吴姓最早宗支宗祠,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清代建筑,三进五开,砖木结构,气势恢宏,保存完好。
    主要宗支迁徙路线
    ①北流市新圩镇梧村吴氏是迁入该市最早的吴姓宗支,明朝弘治七年从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迁入新圩镇梧村,定居梧村约500多年。
    (现江西省吉安市——广西北流市新圩镇梧村)
    ②容县吴贯一支是迁入该县最早的吴姓宗支,明朝正德年间(1507年)从广西梧州迁入容县招里容塘,后人现住县底镇河儿、自良镇朝明化、罗江镇竹良等村,定居约510多年。
    (广西梧州市——广西容县县底镇河儿村)
    ③博白县三滩镇白中村委塘面村吴氏是迁入该县最早的吴姓宗支,明朝天顺年间从广东翁源县迁入,定居三滩镇白中村委塘面村520多年。
    (广东翁源县——广西博白县三滩镇白中村委塘面村)
    ④陆川县大桥镇良塘村吴氏是迁入该县最早的吴姓宗支,明朝末年从广西梧州迁入,定居良塘村370多年。(广西梧州市——广西陆川县大桥镇良塘村)
    ⑤兴业县葵阳镇旧县村吴氏是迁入该县最早的吴姓宗支,明朝景泰成化年间从临江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迁北京,次迁四川省镇雄府,再迁广西省北流县,后迁葵阳镇旧县村,定居旧县村530多年。
    (现江西省新余市——现北京市——现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广西北流市——广西兴业县葵阳镇旧县村)
    ⑥玉州区玉城街道吴屋寨吴氏是迁入该区最早的吴姓宗支,清朝康熙元年从兴业县大平山镇阳护村迁入,定居吴屋寨300多年。
    (现兴业县大平山镇阳护村——玉州区玉城街道吴屋寨)
    ⑦福绵区新桥镇六加塘村吴氏是迁入该区最早的吴姓宗支,清朝乾隆年间从广西陆川县迁入,定居六加塘村300多年。
    (广西陆川县——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新桥镇六加塘村)
    ⑧玉东新区茂林镇陂石村委石围肚村吴氏是迁入该区最早的吴姓宗支,清朝年间从广西北流市迁入,定居陂石村委石围肚村近300年。
    (广西北流市——广西玉林市玉东新区茂林镇陂石村)
    主要宗支在玉分布情况
    北流市吴氏有22个宗支,分居在22个乡镇、80多条村,人口约40000多人,大部分从广东迁入。最早迁入的宗支是新圩镇梧村一支,明朝弘治七年从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迁入新圩镇梧村,定居梧村约500多年。
    新圩镇梧村吴氏始祖:吴济川。
    容县吴氏有26个宗支,人口约10000多人,分居在40多条村庄,大部分从广东迁入。最早迁入宗支是吴贯一支,明朝正德年间(1507年)从广西梧州迁入容县招里容塘,后人现住县底镇河儿、自良镇朝明化、罗江镇竹良等村,定居约510多年。
    容县吴氏最早迁入宗支始祖:吴贯。
    博白县吴氏有个17个宗支,分居在27个乡镇、80多条村,人口约30000多人,大部分从广东迁入。最早迁入宗支是三滩镇白中村委塘面村一支,明朝天顺年间从广东翁源县迁入,定居三滩镇白中村委塘面村520多年。
    三滩镇白中村委塘面村吴氏始祖:吴仲斌。
    陆川县吴氏有5个宗支,人口约30000多人,分居在10个乡镇、40多条村庄,大部分宗支从广东迁入。大桥镇良塘村吴氏是迁入该县最早的一支,明朝末年从广西梧州迁入,定居良塘村370多年。
    大桥镇良塘村吴氏始祖:吴辉益。
    兴业县吴氏有5个宗支,人口约30000多人,分居在13个乡镇、50多条村庄。最早迁入宗支是葵阳镇旧县村一支,明朝景泰成化年间从临江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迁北京,次迁四川省镇雄府,再迁广西省北流县,后迁兴业县葵阳镇旧县村,定居旧县村530多年。
    葵阳镇旧县村吴氏始祖:吴汇。
    玉州区吴氏有3个宗支,人口约10000多人,分居在8个乡镇、社区,10多条村(街)。玉城街道吴屋寨吴氏是迁入该区最早的一支,清朝康熙元年从兴业县大平山镇阳护村迁入,定居吴屋寨300多年。
    玉城街道吴屋寨吴氏始祖:吴必新。
    福绵区吴氏有3个宗支,人口约5000多人,分居在6个乡镇、10多条村。新桥镇六加塘村吴氏是迁入该区最早的一支,清朝乾隆年间从广西陆川县迁入,定居六加塘村300多年。
    新桥镇六加塘村吴氏始祖:吴瑞显。
    玉东新区有2个宗支,人口约1000多人,分居在5条村。茂林镇陂石村委石围肚村吴氏是迁入该区最早的一支,清朝年间从广西北流市迁入,定居陂石村委石围肚村近300年。
    茂林镇陂石村委石围肚村吴氏始祖:吴权泰。
    历史名人
    吴轸,约1631年出生,1702年去世,容县灵山镇六良村人,吴法通4代孙,清朝顺治辛丑科进士(1661年),曾任山东省德州知州。
    吴家宜,1919年出生,1945年3月牺牲,容县杨村镇横山村人,吴连13代孙,曾任中共欎林地区特派员、桂东南抗日游击区办事处副主任。在建立和恢复玉林地区党组织、协助桂东南抗日游击区办事处主任黄彰组织领导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方面成绩突出。1945年3月,吴家宜领导兴业县抗日武装起义,参加羊顶伏击战、进攻兴业县城、保卫榜山、转战六硍等战斗,在福绵区樟木镇罗田村战斗中弹尽粮绝被俘,惨遭杀害,时年26岁。
    吴祖谋,字伟略,1890年出生,1960年去世,吴汇21代孙,曾任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军军法长、广西自治军第二路军秘书、广西省绥靖公署军法处长、欎林县知事(县长)、欎林柳州梧州广西银行行长、广西银行发行部主任、兴业县副参议长。1950年移居香港,从事实业,1960年在香港逝世,享年70岁。吴祖谋家族被称为兴业县民国四大家族之一。
    吴以成,1946年11月出生,吴汇23代孙,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晶体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与合作者一起发明了LiB3O5(简称LBO)、CsB3O5(简称CBO)、La2CaB10O19(简称LCB)等多种非线性光学晶体。LBO晶体已广泛应用于激光技术领域,“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三硼酸锂—LiB3O5”获国家发明一等奖。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姓人自评
    吴姓人最值得自豪的是实干。始祖泰伯踏踏实实,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文明江南;唐代画家吴道子几十年苦练,练就“吴带当风”的妙笔,被尊为“画圣”;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呕心沥血,数度寒暑笔耕不止,小说《西游记》列为名著;江苏华西村支书吴仁宝,人称“小泰伯”,35年身先士卒,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干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中国当代数学家吴文俊、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植物学家吴征镒、建筑学家吴良镛,几十年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夜以继日苦干实干,耄耋之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们玉林市的吴姓企业家,个个靠苦干实干起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广西吴氏联谊会会长、北流市红云酒店有限公司总裁吴荣强)
    专家点评
    姓氏,是人的根脉,是祖先的灵魂,是家族系统标志性符号。研究姓氏文化,挖掘、保护和发扬姓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日臻强盛的文化基础。
    吴姓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个古老姓氏,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期就已存在,吴姓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目前在全国百家姓中吴姓的排名是第10位,涌现了不少优秀人才。吴姓始祖泰伯既有孝顺父母、尊重人才、顾全大局的“谦让”美德,又有努力进取、奋勇向前、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这种成形于公元前12世纪人称“泰伯精神”是吴氏文化的基础,已影响吴氏和江南3000多年。这种可贵的精神对吴氏后裔来说不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对于其他姓氏族群也有很好的启发和学习价值。
(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会长罗秀兴)
    “谦让开拓”精神世代传承
    为了摸清玉林市吴姓的宗支和基本情况,我翻阅资料,拜访熟悉情况的同志和吴姓相关人士,深入各县市区吴姓人聚居的村庄采访,对吴姓渊源、吴氏文化和玉林市吴姓情况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这次采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姓人对始祖美德的高度、准确认知和身体力行传承。
    “谦让开拓”精神是后人对吴姓开氏始祖泰伯美德的高度概括,成形于公元前12世纪,已影响吴氏和江南3000多年,人称“泰伯精神”,也叫“吴氏精神”,是吴文化(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的基础。
    据《左传》《史记》等古籍记载,公元前12世纪,居住在现陕西岐山的姬姓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古公亶父慧眼识人,在子孙中最欣赏季历的儿子姬昌(周文王)的才华,认为姬昌是部落发展壮大的最合适领导人选。但部落制度规定首领采用立长制,古公亶父难免苦闷。长子泰伯知道后和仲雍商量,满足父亲的意愿,借故举家离开陕西岐山,辗转到达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今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断发纹身,和当地土著一起生活。泰伯在移居地努力传播中原先进农耕文化,带领居民疏通河道,建设港口,修筑城池,用中原文化教化居民。经过多年的努力,定居地农业发展,交通便利,城池稳固,居民安居乐业。周边土著由近至远,相继归附,并拥戴泰伯为首领,建国句吴,后发展成周朝辉煌500多年的诸侯大国、强国—吴国。泰伯和仲雍失踪后,古公亶父派人四处寻找,在无锡找到泰伯和仲雍,劝归无果。古公亶父去世,泰伯和仲雍奔丧,季历让位,泰伯不受。季历被朝廷暗害,姬昌让位,泰伯仍不受。泰伯三让天下,成全了周朝八百年大业,开创了江南三千载文明。泰伯让王美德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备受后世敬仰,被奉为吴文化的鼻祖。500多年后,孔子在《论语·泰伯》中称赞“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泰伯的谦让美德,既是孝顺父母、有自知之明美德的体现,也是尊重人才襟怀和顾全大局观念的体现,虽年代久远,仍然有着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采访中,玉林市吴姓后人传承和弘扬谦让美德、教育子孙的宣传栏、碑刻、对联随处可见。所有族谱都把“泰伯精神”完整编排在前面,所有吴氏宗祠、各县(市、区)吴氏宗亲联谊会办公处,都挂有始祖泰伯的画像,张贴或碑刻泰伯的简介,宣传“泰伯精神”。兴业县城隍镇枫木村凤集祠有清朝中期刻写的“……曰孝曰让,曰敬与爱,为善外功,克修厥内……”的石碑祠铭,悬挂有清朝中期族人撰写的“泰伯让,仲雍让,季扎亦让,我先人称圣称贤,都自五伦做起;处默孝,世云孝,道甫尤孝,尔后嗣为孙为子,还期一德相承。”的对联。北流市新圩镇大岭岈村、梧村,博白县双旺镇汉唐村,兴业县葵阳镇旧县村等吴氏宗祠,各县(市、区)吴姓宗亲联谊会办公处,都张贴或碑刻有族规和家训,所有族规和家训明确倡导“谦让开拓”的泰伯精神。全市吴姓敬老活动蔚然成风,节日慰问家族老人活动丰富多彩。玉州区老板吴名惠,每年春节前给村里各姓老年人发红包;兴业县老板吴家让,每年举办联谊会,宴请村里各姓乡亲;北流市吴氏宗亲联谊会多年来一直坚持敬老活动,每年春节前夕都组织人员慰问该市吴姓高龄老人;博白县吴氏宗亲联谊会每年重阳节都组织人员慰问该县吴姓高龄老人。广西泰伯文化园筹建委员会在北流市新圩镇梧村狮子峰生态文化旅游区内,筹资筹建占地12240平方米,由门楼、角楼和六大殿组成的,规模宏大的泰伯文化园。建祠堂、文化园,重视吴氏文化宣传,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是玉林市吴姓人能持续不断、准确传承、发扬光大始祖美德的重要原因。
    泰伯的开拓精神首先体现在教育上。当年泰伯初到梅里,教农耕、教手工、教识字、教习俗、教修路、教疏河、教筑城、教防御、教伦理,教育是泰伯开发江南、开创吴文化的基础。
    玉林市吴姓人把泰伯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把读书明理、耕读传家作为教育理念,自迁入之初开始,即设立私塾,教育子弟,始终尊师重教,重视人才培养。北流市、博白县吴氏宗亲联谊会每年重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吴姓子弟,有150多条村的吴姓家族设立有奖学基金,每年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吴姓子弟。明清两朝,玉林市吴姓有20多人在科场获得进士、举人头衔;民国有50多人毕业于中国重点大学;1950年以来,有200多人毕业于国内外重点大学。一批玉林市吴姓儿女活跃在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等各行业,成长为专家。兴业县城隍镇枫木村吴氏家族1927年废除私塾,设立该镇第一所新学制小学—至德学校,课程基本仿照玉林古定小学,将翠屏楼作为家族图书阅览楼,用家族公产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子弟。重视教育使该村人才辈出,自民国以来,先后培养出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学生40多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已先后有9人获得全日制博士学位,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泰伯的开拓精神其次体现在重视发展经济上。当年泰伯在梅里,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种水稻种麦子,增加粮食产量;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改堵为疏,开挖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港和九条支流、河浜,便利农田灌溉,发展交通运输,梅里一带旱涝无灾,连年丰收;教居民种桑养蚕,饲养鸡鸭猪羊,使江南一带的经济逐渐发达起来;教化居民改“半生为食”为全熟全食,增强体质,建村立巷改善居住条件,把分散的居民适当集中起来,建立村庄,有利教育群众、组织生产。
    玉林市吴姓人在组织领导经济、教学、科研工作,带领市民发展经济方面,努力传承泰伯精神。吴光华、吴先彰、吴启增、吴玉林、吴庆桑等厅级干部,在政府和教育、科研单位身先士卒,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默默奉献;吴其伟、吴家让等企业领导,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和新产品开发方面,成绩突出;北流市吴荣强、吴让华、吴成金、吴昭华、吴盛,玉州区吴永勤、吴东、吴业初,容县吴毓、吴礼明、吴明富,陆川县吴兆信、吴仁溪、吴祖明,博白县吴庆、吴威成、吴小林、吴裕伟、吴定志、吴永庆等一大批私营企业老板,在房地产、建筑、建材、酒店经营、兽药生产、百货经营、五金制造、禽畜养殖、食品加工、国际贸易等行业各显神通,为广东广西特别是玉林市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泰伯的开拓精神再次体现在勇于创新上。当年泰伯在广阔的江南大地上带领土著设计和描绘出一幅崭新的蓝图,推动江南社会形态的转变,是一次造福江南、彪炳史册的大胆创新。
    玉林市吴姓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传承泰伯的创新精神,重视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用勤劳和智慧收获累累硕果。
    “吴常昌牛巴”始创于1908年,始创人吴常昌在邝氏牛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选材、配料、制作技术上下功夫,制作出美味甘香、风味独特、消费者喜欢的风味小吃。吴常昌的儿子吴俊钊、吴俊洲子承父业,在选材、配料、制作技术上不断创新,把“吴常昌牛巴”培育成玉林小吃品牌。吴常昌的孙子吴业初在制作技术、品种、保鲜保质、包装和营销上继续创新,成立玉林市吴常昌牛巴食品公司,广揽人才,扩大生产,制作出品种多样的牛巴,把“吴常昌牛巴”培育成首届玉林市“十道特色小吃”,把产品创成玉林名牌,把公司创建成百年老字号、广西最大牛巴生产企业。
    铁道部航空测量局总工程师、西南设计院总工程师吴业伟,充分利用航拍和无线电技术进行铁路勘测设计,更改苏联专家拍板的滇黔铁路设计方案,缩短线路12.5公里,为国家节约一大笔资金,是中国铁路航拍和无线电技术勘测设计领域的开拓者和技术权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成,长期从事无机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在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探索、晶体生长及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晶体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性能相互关系等方面硕果累累,发明了LiB3O5(简称LBO)、CsB3O5(简称CBO)、La2CaB10O19(简称LCB)等多种非线性光学晶体。LBO晶体已广泛应用于激光技术领域。他在中科院福建物构所读博士期间发明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三硼酸锂—LiB3O5”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玉林市吴姓后人对始祖美德的长时间、持续、准确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长河里的一朵浪花。中华民族优秀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姓氏传承,和国家倡导传承、地方倡导传承、家族传承一起,共同担负起旷日持久的传承重任,是中华民族文明长盛不衰的组成部分。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