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8-31 第A01版:要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用真心实干赢得群众点赞 |
——记兴业县石南镇六联村第一书记陈飞龙 |
作者:
本报记者 马瑜 实习生 陈思莹 通讯员 吴春林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297 |
|
|
|
 |
陈飞龙(中)与团队探讨工作。 |
|
|
|
|
编者按:2017年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在脱贫攻坚路上,有一个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扎根基层,找项目、寻资金,聚人心、带队伍,肩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使命与重担,他们就是——派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今天起,本报推出《第一书记先锋行》栏目,陆续报道一批有代表性的第一书记,展示他们在帮助贫困村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脱贫、推动乡村建设、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敬请垂注。 走进兴业县石南镇六联村,崭新的水泥公路在乡间环绕,汽车在田间穿梭,路旁大片大片的火龙果长势喜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2016年3月,一位年轻的“80后”小伙子来到六联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六联村村民换穷貌,改穷业,挪穷窝,拔穷根。在其驻村一年多时间里,该村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8.4%降到2.01%,并于2016年底通过自治区验收组验收,圆满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他,就是陈飞龙,玉林市公安局派驻到兴业县石南镇六联村的党组织第一书记。 心系村民帮解难题 派驻到六联村以来,陈飞龙把自己当做村里的一员,把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坚持每个星期(除外出公务外)待在村里不少于五天。 当得知我们是来采访陈书记的时候,不少村民都围拢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争抢着说,村民对他好像很是熟识。“陈书记真是不错的,他就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真的很感谢他。”村民陈运英告诉记者。53岁的她经历了丧夫之痛,独自一人照顾年迈且患有精神病的家婆,早年借钱治病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债,家里靠种田维持生计。丈夫在世时,夫妻俩建有一间房子,但一直没有装修。 陈飞龙了解情况后,帮助其申请进行危房改造。“像陈运英这种家庭情况的村民,我们真的应该尽力帮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实事。”陈飞龙说。如今,房子的问题解决了,陈飞龙仍常到陈运英家里走动,与婆媳二人聊天,询问她们的生活状况,解决她们的生活难题。 “陈书记每次来看我都会自掏腰包给我生活费,还经常来跟我这个老太婆聊天,并告诉我,遇到生活难题一定要告诉党组织。”一个人冷冷清清生活的覃相凤老人说起陈飞龙时,眼眶湿润,声音打颤。 一年多时间以来,陈飞龙积极融入到六联村扶贫工作中,给村民送钱送衣服,为该村一学生争取到了每月250元的生活费补助,与相关单位沟通筹集资金搞产业扶贫……点滴实事,让村民感受到陈飞龙对六联村的关心。 在日常走访中,他时刻关注百姓寻常问题,发现有村民建房、低保办理等问题,就主动与县级相关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对接联系,积极帮助解决。 “他真的是时刻把村民装在心里,周末也经常加班,他用真心实干赢得了群众的点赞。”六联村村支书倪德钦对陈飞龙评价道。 助推发展支撑有力 六联村以种植水稻、莲藕、萝卜、果蔗等作物为主,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种植村。如何尽快摆脱“十三五”贫困村的帽子?如何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养殖业?如何促进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摆在陈飞龙面前的首要问题。(下转A2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