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8-23 第B04版:文化视野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玉林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也极大促进发展了与东南亚以及西欧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 |
海上丝绸之路 |
——玉林文化廊道上的历史灵光(下) |
|
|
 |
建于元朝元祐年间的玉林云龙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完好并仍然实用。(资料图片) |
 |
玉林市文化廊道社会经济灵光烛耀,创造了辉煌业绩。(资料图片) |
|
|
|
|
玉林市文化廊道社会经济灵光烛耀,创造了辉煌业绩。在距今五六万年前,南流江、北流江流域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汉代五铢钱在南流江流域广泛流通,也促进了我国与国内外的贸易交往。 唐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陕西长安人韦丹出任容管经略使。他“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此大行。”诗人元结接任刺史,深入蛮洞,经世济民,政通人和,经济加速开发。至南宋,北方人民纷纷南迁。玉林凭借“南连雷化,至于琼管;西接廉钦,达于横山;为海道之蔽翼,桂林之藩篱也。地平广而无险,水迂回而不深。况盐利所在,舟车之会,巨商富贾于此聚居”的优势,成为“由岭以南,亦一都会。”这时玉林州已成为桂东南的政治中心,水陆交通枢纽。经元明清的持续发展,借助南流江连接合浦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动脉的优势,已培植了几方面的支柱产业。 垦荒屯田,物产丰饶,广西粮仓。玉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395平方公里的盆地和谷地,适宜农业经济发展。州署注重农耕,鼓励垦荒,至明清,以水稻为主的种植面积大量增加。并且实行一年两熟,增加复种指数,改进耕作方法,兴修山塘陂坝,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陆川县有名称的水稻品种达116种以上,博白县志记载了9个水稻品种的生长期。玉林各县分别培育了玉林粘、陆川粘、容县红、北流红等色香味俱全的优质谷。玉林州的白壳稻,“米小香软,色如银,价常昂,客争贩往四方,京都称为广西细米”。据清宣统二年统计,桂东南“年产米谷在873万石以上,产豆23万石。其中博白县年产米谷占20万石,居广西首位。”玉林6个县各年产稻谷都超过50万公斤以上,成为鱼米之乡,广西粮仓。 采矿业和手工业异彩纷呈,迅速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玉林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银、金、铜、朱砂、高岭土等品种。秦汉以后,冶炼铜、铁。宋代玉林州的南流县绿鸦冶炼场方圆数十公里,年产铁最高达32350多公斤以上。然后通过北流江销往广东韶关作铸造之用。早在南越时,北流铜石岭就建立炉堂,冶炼铜铁。制成的铜锭铁块,除自铸铜铁用品、铜钟、铜鼓外,还大量销往广东供制造兵器。唐宋时期,玉林各州县上贡朝廷有金银、朱砂等。陕西蓝田曾出土刻有“容管经略使进奉广明元年贺冬岁银壹铤,重二十两”。 纺织业几经沉浮,终成成衣王国。唐代白居易诗:“桂布白似雪,吴绵软如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玉林纺织生产的布称为“鬱林葛”,呈淡黄色,列为上送朝廷的贡品。每年进贡百匹以上,前后历时800余年。经过宋代积蓄发展,纺织业成为传统的手工业。因此有民歌云:“迩来女红上高机,织紝旋勤事缵织。只恨山荒麻不长,葛布官买用钱补。”但从十九世纪下叶以后,由于洋纱、洋布输入广西,玉林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玉林人民高举“抵制日货,振兴国货”的旗帜,发展民族工业,生产以纺织土布为主的手工业商品。据统计,仅玉林县全县有纺织弹花机3万多架,从业人员7万多人,年产土布100万匹以上,产品远销国内和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民国时期,兴业县士绅联营在香港建立“三光布厂”,有工人百余人,生产石嶷塔牌棉布,产品畅销粤港和东南亚。玉林数千年纺织业艰辛发展壮大,最终传承形成了新时期的成衣王国和世界裤子之都。年产服装达6亿件以上,彰显着玉商文化的绚丽风采。 陶瓷业历经风雨,也发展壮大为产业群。唐时,容州、北流的陶瓷业开始发轫,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北流江流域的瓷窑成群,占广西年产400万件的绝大部分。北流被誉为江西景德镇的“陪都”。产品以影青印花碗碟著称,有的产品达到“白如玉,击如磬”,釉色透亮,白中闪青。产品外销线路主要是沿北流江下藤县,东销粤港澳,西销云贵川;再就是经南流江,出合浦销往东南亚各国。至明代,陶瓷生产扩大到陆川、博白。以北流为主生产的影青瓷占广西产品的三分之二。北流瓷业以岭垌为中心,山坡上龙窑群起,星罗棋布,产品有20多个品种。容县的2个窑区分布范围长达二三公里。 无东不成市,玉商大发展。粤桂交界地带长达1000余公里,广西有20多个县市与广东毗邻。长期的商品生产和流通,广东手工业、商品农业以及两广沿海渔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商品交换的基础。唐宋以来,广西有廉州、钦州等9个盐场,灶丁千人以上。明清以后,广西设有盐政,把南流江划为食盐进口航道,运输通道是从合浦港溯南流江而上,盐船结队,千帆竞发,将食盐运到玉林的辛仓、福绵船埠储藏。一部分销往西南各省,更多的是沿北流江运输到北流、梧州两个盐仓,再转运中南各省的州县。在宋时,玉林年储藏量达10万箩,即500万公斤以上,占广西年销盐的72%。“岁得钱655600余缗”。玉林作为两广食盐的储藏和转运中心,历时一千余年兴盛不衰,至民国时期年转销量达四五千万公斤,经营者有数百家,此也为全国所罕见。他们输入商品,进行商品收购,以及派生出经纪、金融、运输、加工服务和进口业务。而这发挥作用的交通大动脉就是北流江和南流江至合浦的水陆通道。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也极大促进发展了与东南亚以及西欧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2017年4月,习近平主席又视察了广西合浦县。他指出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打造好向海经济,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因此,实施“一带一路”构想,为桂东南扬帆出海扩大开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加速经济形态的转变,扬帆发展。经济发展是从自然经济到江河经济再向海洋经济发展,逐步实现经济的全球化。南流江流域接受中原文化较早,又靠近粤港澳,近代更受海外经济文化的影响,居民思维活跃,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鸦片战争以后,梧州、北海、南宁先后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随着洋货的倾销和土特产品的聚集,玉林的农产品逐步实现商品化;随着流通领域扩大,玉林还实现了商品结构的转变。各种专业市场形成了专卖行,玉林商帮的兴盛和崛起,近现代企业和金融银行业的产生,使玉商文化具有开拓性、兼容性、辐射性和小商业性的特点。因此,要继续发扬江河经济大动脉的历史作用,加速桂东南北部湾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形态的转型升级,加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发挥水陆空交通大动脉的作用,才能扬帆出海,加速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现已进入信息革命时代。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公路、港口、航空,仍然没有现代经济。只有构建现代高水平的交通网络,才能创造发展新优势,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把具有泛珠三角经济区、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叠加效应,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建设,尤其是要疏浚开发桂东南的南流江和北流江。要制定两江复航通船的方案,把桂东南南流江流域建成新的旅游经济区,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桂东南这个中介过渡地带变成通江达海向海扬帆的桥头堡,再现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经济文化的华丽荣光。 坚持高标准推进南流江流域城市带建设。以规划建城,特色立城,产业兴城,水景造城,文化塑城,抓好古丝绸之路城市带建设。把玉林城区、北海城区作为加速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城市规划,建成市区百万人口的桂东南中心城市,北流市为次中心城市,容县、博白县、合浦县为组团城市。容县、博白县和合浦县人文历史悠久,也应尽快撤县设市。合浦县历史上为郡治,历经2000多年,以建设新丝绸之路始发港为特色,尽快撤县设市,壮大北海市的城市经济。这样,两江流域就可以组成以玉林、北海为中心城市,南北两翼为组团的城市带,加速桂东南文化廊道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南流江、北流江这条水陆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廊道的历史优势,才能描绘华南经济圈发展繁荣的新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