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5-03 第B04版:文化视野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知书与与读书 |
|
|
|
|
|
|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提到了中华民族九种传统家庭美德: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认为这些美德已经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笔者试就“知书”说说管见。 从上古时的结绳记事,伏羲氏的一画开天,通过语言文字的记载和留存,中华民族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璀璨文明的浩帙鸿篇可谓是汗牛充栋。据当代德国学者拜因豪统计:“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日以继夜地读书,也只能阅读有关他自己这个专业的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百分之二。”因此,知书必须读书,而怎样读书却是颇有讲究的了。 自主读书。有的人信奉:“书中自有千石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积极主动去读书,把读书作为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无书读”的地步。有的人越读书越觉得自己不足,自然更加努力充实,进而变得聪慧;有的人读着读着钻了牛角尖,变成了只会掉进书袋的孔乙己,或者崇尚空谈的腐儒和不知变通的书呆子。 刻苦读书。世界上刻苦读书的人多似恒河沙数,数不胜数。著名的例子诸如:匡衡之“凿壁借光”,车胤的“囊萤”,孙康的“映雪”,苏秦的“悬梁刺股”等。有的人读书为了生计,有的人读书纯粹为了卖弄,更多的人读书为了功名仕途,“学而优则仕”。学得好本领,用于帝王家。有人读书后经天纬地,为人类造福;有人读书后高官厚禄,会志得意满;有人读书后出口成章,却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快乐读书。古人主张,读书须是仔细,逐字逐句要见着落,每句选逐字训之,然后理解一句之意,又通结一章之意。这种读法,可谓仔细。容易累乏,越读越苦。用之于考试进学则可。不少文人更加推崇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拘泥于腐儒冬烘般咬文嚼字,如切如磋,郊寒岛瘦般“推敲”半天,而是摄其神韵,选其实质。诸葛亮便是如此,他与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因而亮比他仨略胜一筹。其实,只要抓住文章的筋骨脉络,迅速掌握提纲挈领的观点,略去分析举例论证的过程,一览便知文章主旨。同时扫描文章的独特之处,取其有价值或与自己有启迪之处读之,余者先搁一边。这样便可“读书敏速,十行俱下”,“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炎炎夏日,蓊郁树荫下放一躺椅,横卷于胸,闲憩而阅,自觉凉风习习,惬意非常。或于秋夜,万籁俱寂,敞亮的书房,清香的红茶,你可以徜徉书海,与苏格拉底谈谈哲学,跟李嘉诚学些致富之道,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到金庸的江湖中去,感受刀光剑影的传奇,甚至随着张爱玲享受恋爱的美妙和甜蜜…… 书籍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是培德养心,掌握知识的终南捷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少壮向学如日出之光,暮年向学如秉烛之明。知书达礼先从读书始。读书的愿景不同,达到的目标也就迥异,此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读书时怀揣什么样的目的,他自然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