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5-03 第B04版:文化视野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寻秘绿珠井 |
|
|
|
|
|
|
广西博白县的灵山秀水,造就和滋润了中国古代一代红颜美女绿珠。人美井灵,何其难得,却成祸水之源,不得不恨而填之,又何其悲哉!近年来,随着旅游热的升温,博白县文化、旅游等部门正在全力打造绿珠文化品牌,其中绿珠井遗址即是其中一个亮点。 鹤已飞回枯井活 “今犹齿皓并眸明,一死换来万劫生。金谷园成民化瘠,玉楼人坠树含情。当年抗命馀英烈,故里追怀著令名。鹤已飞回枯井活,村民热泪应盆倾。”在博白,为纪念西晋美女绿珠,除建有绿珠祠外,还建有绿珠井,郭沫若先生的这首《咏绿珠》,以他独特的视角评价绿珠坠楼,变鹤回乡,枯井复活。 清代诗人屈大均在《绿珠井》一文中写道: 博白县本高凉白州,东粤之地。其西双角山下,有梁氏绿珠故宅,宅旁一井七孔,水极清,名绿珠井。山下人生女,多汲此水洗之,名其村曰绿萝,以比苎萝村焉。绿珠能诗,以才藻为石季伦所重,不仅颜色之美,所制懊侬曲甚可诵。东粤女子能诗者,自绿珠始。今双角山下及梧州,皆有绿珠祠,妇女多陈俎豆,其女巫亦辄歌乔知之绿珠篇,以乐神听。绿珠又善吹笛,传其弟子宋袆,笛谱旧存祠中,邝湛若曾手录以归,作有《苍梧访太真》诗,又作《绿珠遗迹诗》云:“云里玉环妃子井,绿萝金谷懊侬村。霓裳欻散华清舞,玉笛难招博白魂。”妃子井在容州云凌里,水最冷冽,饮之美姿容,旁多香草。容州又有绿珠江,予有《容州咏绿珠遗事诗》云:“绿珠江水绿,人向镜中留。金谷知谁似,翔风见亦愁。月中教横笛,花里坠飞楼。自作懊侬曲,风华不可求。”又云:“自舞明妃罢,何曾秘玉颜。裁缝丝布涩,游戏犊车间。笛响虚无外,楼高烟雨间。容州谁不羡,双角美人山。”湛若云:“绿珠玉笛有尸渗,土花斑驳如绣。”昔宋袆持入宋明帝宫,袆死以此笛为殉,巢贼发宋诸陵得之。后入交趾,清夜闻歌,每能自叫,槃公以名马五十匹易之。其井汲饮者,生女必丽,土人以巨石塞其一孔,女绝丽者,亦损一窍。予尝说其父老使除之。大均曰:“绿珠之死,粤人千载艳之。爱其人并及其井,使西子当时能殉夫差,则浣纱溪与此井,岂非同为天下之至清者哉。” 井泉冠以绿珠,是将绿珠比作西施,誉为“同为天下之至清者”;故乡的渡口、江水和生长绿珠的乡镇,甚至建国后的公社大队建制,也以绿珠的名字命名,寄托了乡人对绿珠的深情。绿珠幼时常去的圣女岭上,仿佛看到绿珠驾鹤归来,那是乡亲对绿珠思之甚切的幻觉。 据说,真正的绿珠古井上面已建了民房,使这一曾载入《辞海》的故迹从此堙没。但尽管如此,苦苦追寻绿珠井故址在何处的人们,虽然在那看不出什么痕迹来,还是知道了它所在的位置。据当地老者说,此井井口呈圆形,为青石板覆盖,直径1.3米,井壁以石灰石砌筑而成,井口部则用整块石灰石穿凿雕成,高3.5厘米,井台呈圆形,均用红砂岩石板铺砌。往井里观看,可见泉水从井底喷涌而出,清澈明亮。 汲此井者,诞女必多美丽 据史籍记载:“绿珠,姓梁,白州博白县人,生双角山下,美而艳。”绿珠乃晋代著名美女,是博白籍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像杨贵妃的籍贯那般甚有争议。双角山也确确实实存在,近年,该县规划在此建设双角峰森林旅游公园。 据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言:“昔梁氏之女有容貌,石季伦为交趾(古指五岭以南一带,实为越南)采访使,以珍珠三斛聘之。梁氏之居,旧井存焉。”再一次证实绿珠故里有一口不同寻常的井,只是后来绿珠因美丽而惹得众人争爱而自杀,乡里人认为美色于己、于社会没有好处,才用巨石封了这口井的。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情史类略》中,《绿珠》一文这样写道: 有绿珠井,在双角山下。耆老传云:汲此井者,诞女必多美丽。闾间有识者以美色无益于时,反而取害,因以巨石镇之。迩后虽有产女多端姘者,而七窍四肢多不完具,岂非山水之使然也!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猜想,绿珠定是常饮用村边那口与众不同的井水才出落得如此美丽的,虽井灵致美,憾而填之,但人们为纪念她,故名之为“绿珠井”。 石崇自聘得绿珠后,日夜欢歌玩乐,视之为掌上明珠,又因绿珠善吹笛,会跳《明君舞》,擅唱《懊侬曲》,石崇就在洛阳金谷园建望乡楼,让其居住,真可谓金屋藏娇!当时赵王司马伦专权,其党羽孙秀听说绿珠貌若天仙,美丽异常,便指名索要绿珠,石崇奢富无比,后庭有美妾无数,唯忠爱绿珠一人,怎肯轻易将绿珠送与他人。后来,孙秀指令手下提拿石崇,绿珠遂坠楼自尽,以示贞洁。 石崇是晋代巨富,贵戚王恺、羊琇等得晋武帝支持而与之斗富。而一些贵族王公对绿珠美貌垂涎欲滴,甚至指名索要,令一代红颜,飘然命尽魂丧,又可见晋代门阀贵族腐朽荒淫。难怪乡老要填井,不让此水再出个绿珠来。 懊侬曾照井泉清 对于绿珠古井,清人屈大均曾有诗云:“懊侬曾照井泉清,一代红颜水底明。”又云:“一自绿珠留此井,风流不道浣纱溪。” 清康熙年间,有博邑人李龙騆作《绿珠井记》云: 绿者,何间色也?曷为氏?绿萝山也。氏以地不忘自也,其义则兼乎色矣!珠者何记?聘也。闻之优皮,古也未闻以珠聘也。志曰以珠三斗易之,是货之也,焉有娶妇而可以货取乎?孰取之?石氏崇也。其不以所娶氏?奈何姬也!姬则何为传也?能赋诗矣,且知节矣。是女士也,钟山川之秀也,易以水风为井,井养不穷,此其灵矣!曷为使其不得以妻道?随人也。彼父母者独何心哉?其父母谁?梁氏也。其不原以父,奈何君子以为绝之也!梁失爱子之道矣!曷为货也?为货而轻女,使其不获以德配而只以色著也!夫色,则何可著也?乡人耻之,耻之诚是也!独奈何疑为井养之也?!故而揜之,井渫不食,我心宁不测哉?虽然不食,何病不食然后天下后世知有井也,幸也!绿珠之死也,明己节白,井冤也!夫然后绿珠果为井之绿珠也,井亦独为绿珠井也,其千古焉而已矣。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有诗云:“欲买娉婷供煮茗,我无一斛明月珠。”借用的就是“以珠易之”这个典故。白州的灵山秀水,钟山川之秀,造就和滋润了一代红颜美女绿珠。然则井渫不食,何其悲哉!所谓“井渫不食”就是说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 井灵人美,何其难得,却成祸水之源,不得不恨而填之,又何其悲哉!纵观事件原由,正如《情史类略》之《绿珠》篇中所言:“非绿珠无以速石崇之诛,非石崇无以显绿珠之名!”确实很有道理。一位哲人说过,不幸的遭遇容易使人产生同情,更何况对一位色艺兼有、心地善良而又遭际曲折的弱女子。近年来,随着旅游热的升温,博白县文艺、旅游等部门正在全力打造绿珠文化品牌,其中绿珠井遗址即是其中一个亮点。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