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4-13 第C02版:财经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陶瓷业转型“左右为难” |
转变成本高,不变被淘汰 |
|
作者:
本报记者 邹江 实习生 黄莉媚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2126 |
|
|
|
 |
工人用自动化浮雕全陶瓷生产设备生产陶瓷品。 |
 |
用全自动生产设备生产出来的陶瓷产品。 |
|
|
|
|
编者按 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转型过程中可能要交很多学费,或者忍受巨大的调整阵痛。如何能少交些学费、调整过渡得更轻松些,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本期财经剖析了北流陶瓷产业这个模型,试图寻找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成功路径。 转型升级中,北流陶瓷业遇到“两难”问题:一方面整个产业界对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有着清醒认识,价格战、同质化竞争让企业疲惫不堪,有着迫切提高产业附加值的愿望;另一方面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又面临着环保及机械化等方面改造产生的巨大的成本压力。北流陶瓷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本来就弱,加上整个产业正处于低谷期,效益较差,如果转型升级操作不当,可能会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如何处理?记者日前深入当地的陶瓷产区进行了解。 共识: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北流市是中国主要陶瓷产区之一,盛产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工艺陶瓷,其中日用陶瓷在国内占据优势地位。2016年该市生产日用陶瓷35.88亿件、建筑陶瓷4986.87万㎡,实现产值123亿元,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3.36%;陶瓷业纳税4.18亿元,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税收的31.39%。 目前,北流市已经形成了包括陶瓷生产及相互配套的从原料加工、彩瓷加工、机械设计制造、耐火材料、花纸、包装印刷到研发机构、人才培养专业学校、科技咨询服务、检测机构、展示贸易、物流运输等完整的产业链。产品销售分为3个三分之一,即国内销售、由国内其他产区(主要为潮州)购买白瓷配套产品销售、企业自营出口。 然而这个产业目前也面临较大的升级压力,即北流陶瓷产业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价值低。目前中国产的日用陶瓷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产品器型设计、装饰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与国际高端品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北流的日用陶瓷整体价格更是上不去,所有企业的库存量大,市场变窄,很多企业经营困难。 如何实现北流市“打造400亿元陶瓷产区”目标?北流市陶瓷产业发展局局长温守文说:“我们必须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让北流陶瓷产区占领世界产业链的更高端,企业获取更高的利润,提升生存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北流陶瓷产业才真正在世界市场上拥有话语权,不再受制于人!” 困难:现实局限制约升级 记者调查,北流陶瓷企业转型之路走得并不平坦!马云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用这句话来形容北流陶瓷企业面临转型的“残酷”并不过分。 由于环保倒逼,北流市陶瓷产业面临着很大的燃料成本压力!煤的烧成成本低,北流很多陶瓷企业仍在使用大型的煤烧隧道窑生产,直烧煤,污染巨大。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必须实行“煤改气”或者“煤转气”,这对企业来说,投入巨大。而且北流市所用天然气,价格比全国很多产区高30%以上,甚至一倍。一条年产量达300万标件的生产线,每年成本比别人多出200万元到300万元。 走机械化自动化之路,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但北流市日用陶瓷企业效益普遍较低,积累较少,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又承受不起高成本。而企业资金短缺,资产担保、信用担保较难,融资渠道不畅,是很多的陶瓷企业面临的难题。 北流陶瓷生产中,质量要求较高的日用陶瓷原材料在本地严重缺乏,如高品位用泥外购于合浦、高州、贵州、云南等地,价格及运输成本较高。 北流市陶瓷协会会长陈林说:“这些企业转型过程中遇到‘拦路虎’,必须科学应对,各方合力解决!凭一时之勇,盲目转型,可能刚跑出转型的‘起跑线’,就会被‘老虎’吃掉了!” 探索:政府给力支持、企业机械化改造 面对“拦路虎”,有些企业还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如北流三环陶瓷、雄成瓷业、玉洁陶瓷等企业。 三环集团面对机械化升级,探索出一条以点带面的突破之路。压坯工序,高强度重体力,大部分人适应不了,是最难招工的工序之一。它通过引进日本机械,实现该工序的机械化,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然后通过一个个关键点的突破,分步实施,实现整个流程组合,这样改造成本就低多了,同时剩余的劳动力用于其他工序上,可以解决老职工继续就业问题。 这种机械化改造路径多数工厂是可以接受的,工厂可柔性生产,订单少,价钱低,不做或少做;订单多,价钱好,马上可以恢复产能。三环集团生产技术中心主任李朝友建议,政府要引导鼓励有实力企业主动联系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及有实力的机械人生产单位,共同联手研发适合工厂生产的机器人、机械手,且投资不须太大,工厂可以接受。同时,政府也应从陶瓷发展基金中拿出一部分支持这类项目的研发,激励企业创新。 然而有些困难,单纯靠企业之力难以解决,需要政府从产业高度科学规划、统筹解决。李朝友说,希望能加大陶瓷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扶持政策、提供落户资金补贴和家属的安置政策,搭建陶瓷产业发展交流平台,定期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共同研究陶瓷产业发展问题,大力发展地方职业教育,在开设陶瓷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方面给予学费补助、就业安排。 (本报记者 张翔 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