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3-28 第B03版:民生服务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一个手术让这个家庭重获新生! |
□本报记者邱临 |
|
|
 |
过上正常人生活的卢凤玲在陪宝宝吃饭。 |
 |
卢凤玲烧得一手好菜,时常家里有客人来,都是她下厨掌勺。 |
|
|
|
|
一次切脾的手术,3万元的治疗费用,就让患地贫的她回归了正常人的生活,也让这个小家庭从此充满了欢乐。 在玉林城区教育西路的一处居民区房子里,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与一岁多的儿子聊着天。牙牙学语的宝宝很萌,在家里也很调皮,正逗得年轻的母亲哈哈大笑。在厨房里忙着炒菜的父亲,想了解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但又不能停下手中的活,于是,一边炒菜一边连连问,怎么啦怎么啦…… 这位年轻的母亲名字叫卢凤玲,广东高州人,多年前来到玉林,认识了博白的小伙子黄俊策,两人因爱而结合,组成家庭后,在玉林城区租房子专门从事醒狮的头部彩绘工作。因为这道工序是手艺活,又是在家里工作,所以他们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 19岁发病 回到两年前,这个家庭上面温馨欢乐的一幕似乎离他们非常遥远。原来卢凤玲从小患有地贫,属于中间型,一直没有发现。小时候家住偏远山区,家里穷姐妹又多,所以平时有个发烧感冒的也不在意,从小脸色清白、血色素低的她并没引起务农的父母特别的关注。平时头晕,满身没力气,就睡几天休息休息。 直到19岁那一年才发现患病,那一次高烧不退,在医院里检查出是地贫βCC突变,是一种中间型。当时发现血色素低到45,才去办理住院输血。 不过很庆幸,卢凤玲的病虽然发现得迟,输血也迟,但并没有明显的地贫貌特征。2014年,25岁的卢凤玲出现脾亢进。因此,医生建议尽快切脾手术。并告诉卢凤玲脾脏切除后,症状可以得到纠正。当时他们对手术的情况一无所知,并且此时的卢凤玲已身怀六甲,摸着肚子里的新生命,卢凤玲和丈夫决定先不做切脾手术。肚子里的新生命一天天长大,她的脾也一天天增大。这位年轻母亲,为了孕育肚子里的生命,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新生命降临 第二年,她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孩子顺产、健康,真是个奇迹!宝宝的到来,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欢乐。夫妻俩生活中的种种苦被宝宝的出现冲淡。他们更努力工作了,为了这个家的幸福。 但其实,卢凤玲一直承受着脾肿大带来的身体痛苦。她一边配合着医生做保守治疗,生完宝宝一个月输一次血,一边与时间赛跑,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去年,她的血色素只有50~60之间,怎么输血也上不去! 到最后输血都输不进去了,医院提议尽快进入切脾的手术程序。这时,夫妻俩犯难了,这个切脾手术费不高,一共只需要3万元,但是,这些年为妻子治病,以及生宝宝的费用,已让这个本来就相当困难的家庭更困难了。 面对手术费,他们再次犯难了。 迎来新生活 正在他们落难的时候,从地贫的朋友那里得知有个办法募捐到费用——上网轻松筹!于是,卢凤玲与她的丈夫黄俊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在网上建起了轻松筹。短短的一周时间筹到两万多元,再东借西凑了8000多元。 2016年4月,卢凤玲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做了切脾手术,手术很成功。“之前输的血好多都停留在脾里,没法进入身体。”卢凤玲说医生切掉脾后,把从脾里挤出来的血,重新输回她身体里,她的血色素才上升到了80。 切脾后,她每3个月检查一次,发现基本血色素维持在90左右。现在差不多一年过去了,她再也无需去输血。只是最近医生才告诉她,体内的铁比较高,今年要做去铁治疗。 采访当天,卢凤玲乐观地告诉记者,排铁有强排和慢排,她这种情况慢排可以了,一天要吃三片去铁酮。虽然去铁的药也很贵,但她能有现在这个状况已很满足了,“老天爷对我们不薄,不但给个健康的宝宝我们,还让我从此摆脱了依靠输血维持生命的境况!”现在,只要有地贫的公益活动,都能看到他们夫妻俩热情的身影,“我是得到大家的帮助才脱‘贫’的,地贫里还有我的兄弟姐妹,我会尽能力去帮助他们。”卢凤玲说。 记者咨询了有关专家,才了解到脾亢进在医学上学名叫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很多中间型的地贫患者都可以通过切脾手术像卢凤玲这样摆脱对输血的依赖,而这仅仅需要3万元的手术费用。 一个手术,让这个家庭重获新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