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03-19 第A02版:玉林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西埌镇: |
“宜居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
|
作者:
本报记者 曾昶 通讯员 顾冬梅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412 |
|
|
|
 |
西埌镇特色产业火龙果种植基地。 |
|
|
|
|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行走在北流市西埌镇乡间,处处可见宽敞平坦的道路、优美怡人的风景、热情好客的村民。焕然一新的村落,如诗画似“桃源”,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宜居乡村幸福和谐的新画卷,也见证着西埌镇从生态乡村建设到宜居乡村建设化蛹成蝶的缤纷过程。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推进宜居乡村建设进程 宜居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该镇进一步整合扶贫、交通等涉农项目资金,并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与农村清洁能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在项目建设中,围绕生态建设目标,组织实施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村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城乡风貌改造、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垃圾中转站、城镇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了坡心、平山、横埌等一批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 2016年,该镇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主要实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道路交通等社会事业项目。目前该镇14个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90%以上实现了组与组通硬化水泥路;村村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全镇95%以上农户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标准化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增强宜居乡村建设后劲 “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西埌镇坚持把产业发展放在宜居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以建设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扶持发展林果、养殖等特色产业,大力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建成大车村八角基地、木棉花生协会基地、广西宏泰水产良种基地、新村柑橘火龙果基地、共和村百香果基地、西冲村油茶基地、良村沉香基地等示范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该镇坚持做到尽量不破坏原生态资源,注重融入现代文明气息,突出文化底蕴和特色,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量力而行、因势利导,依据现有资源和条件,提升已有基础,宜林则林,宜景则景,走出了一条“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特色化建设之路。同时对每个村庄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进行了深入挖掘。西埌村城肚组利用“三星堂”古城堡客家文化资源优势,投资150多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建“绿色村屯”和“特色岭南文化名镇名村”,被授予2016年度广西“绿色村屯”称号和“玉林市特色岭南文化名镇名村”称号。 以机制建设为保障 凝聚宜居乡村建设合力 为实现全镇环境卫生“户集、村收、镇转运”管理常态化,该镇立足实际,建立人员和资金两大保障工作机制,落实镇级保洁员5人、村级保洁员34人。加强对保洁员的管理和考核,与保洁员签订保洁协议书,明确责任区域、工作时间,确保保洁责任落实到位。该镇政府还每年为保洁员统一购买意外人身保险和配置统一标识的工作服。加大经费保障正常运行,形成镇村两级保洁经费由上级补助、村民每户每月出资2元~5元和社会各界捐赠共同保障的机制。自筹资金60多万元购置电动垃圾清运车48辆,根据实际因村施策,在各村以及镇区各主要干道合理放置移动垃圾箱56个,在圩镇街道、农贸市场放置简易垃圾桶12个,临时投放点6个,在每个村民小组固定3至5个垃圾集中投放点,固定每天7时前和18时以后投放垃圾,固定保洁员每天7时30分后和19时30分后收集垃圾,实现镇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使村庄环境卫生管理逐步走上长效化的轨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