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2-25 第A01版:要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让设备起死回生的“传奇” |
——记首批“广西工匠”获得者谭柱 |
|
|
 |
▲谭柱正聚精会神地对机器进行检修。 |
|
|
|
|
他被同事们敬佩地称为“谭大师”,他却自称是数控设备的“医生”,他就是玉柴一宝,一个让上亿元的进口设备起死回生的“传奇”。他是谭柱,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在近日揭晓的“中国梦·劳动美”——“广西工匠”推荐宣传学习活动中,谭柱榜上有名。 何为“工匠”?何为“工匠精神”?谭柱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好工匠得有一门好手艺,一手绝活;“工匠精神”包含着传承的重要内容,让好手艺一代代传下去。 玉柴制造早已进入数控时代,很多产品都是由数控设备自动完成的,这些设备大多是国外进口产品,从说明书到操作键、显示都是外文。一开始,从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的谭柱深感吃力。为了尽快进入状态,他开始苦学英语,查字典、背单词、对照资料上的专业词汇,不断摸索熟悉着。很快,从设备功能运转到每个零部件的结构用途,他都了如指掌。 “只有熟悉了解设备,才能快速判断问题出在哪里。”谭柱说,他的工作就相当于“设备医生”,要知道设备为什么生病,就必须像医生那样熟悉人体的结构机能,才能准确快速作出判断,并解决问题。一个好工匠必须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强。 一个长约90厘米,由16个刀片组成长条圆形的设备,这可是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五发厂的头号设备——德国珩铰机涨刀机,用于加工精密度非常高的主轴孔。“原来一个月就要换一次,旺季时甚至半个月就要换一把了。”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五发厂副厂长李进说,这种德国产的珩铰刀价格昂贵,每把刀超20万元,原来经常发生崩刀故障。谭柱通过优化伺服参数及经验标定,很好地解决崩刀及损坏接杆故障,现在半年以上才需要更换一次,大大节约了刀具采购成本。 去年,一台德国杜尔清洗机“罢工”了,因为它的转笼编码器坏了,这相当于洗衣机的滚筒,坏了就不能按精度清洗、送出所洗的机器或零件。“抱歉,这些零配件我们已经不再生产了。”厂家方面答复,该型号清洗机已经停产多年,工厂只能一度停产。机器一停,全厂就停工了。能不能用其他零件来代替?谭柱马上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其他厂家有类似产品,但接口的设计不同,谭柱立即动手改造接口,并重新改写程序,让这台价值700多万元的机器继续工作。(下转A2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