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11-04 第A04版:寻踪?下南洋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向海而行的人们 |
——“下南洋”中的玉林身影 |
作者:
本报特别报道组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3613 |
|
|
|
 |
本报特别报道组在马来西亚、泰国采访的镜头。 |
|
|
|
|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二O一四年,李克强总理出访希腊,在演讲中他专门提到了一百多年前的这句著名论断。寥寥数语,饱含着中华民族对海洋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向海而兴,首先要向海而行。对于一个古老的农耕文明国家来说,这需要莫大的勇气。 “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中国近代三大人口迁徙潮,是五千年来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地向海外移民。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征程里,玉林,一座地处桂东南的小城,迸发出了惊人的气概。数以万计的玉林儿女跻身其中,筚路蓝缕,赤手拼搏,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向海而行的顽强身影。 南洋梦 在海外再造一个家乡 “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就同南洋各国展开贸易。中国商人到南洋经商,有时错过了季风的时令,就须滞留南洋,待到来年。很多人因此在南洋长期居留下来,成家立业,成为最早的华侨。 而更精确意义上的“下南洋”,则是在晚清到民国时期。由于历史战乱,再加上地理、人文、经济等因素,大批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农民纷纷到南洋谋取生路。其中,玉林籍华侨,尤其是容县籍华侨构成了广西华侨的“主力军”。 当时人们搭乘的是一种名叫“大眼鸡”的木帆船,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漂流,历时一两个月才能抵达目的地。除了要应对狂风骇浪,还要接受当地殖民官吏的检查刁难,面对全然陌生的蛮荒之境。可以说,这场大迁徙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波折。 此次玉林日报“寻踪·下南洋”全媒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特别报道组前往泰国,在曼谷耀华力唐人街历史中心陈列的华人迁徙路线示意图上,看到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南部至曼谷等地航线经历了几次变更。 后来,容县人利用绣江取道梧州、香港,再前往马来西亚,在新加坡码头和槟城码头上岸,有的留在马来西亚,有的选择往泰国继续北上。 勿洞市是位于泰国南端的一座小城,在“下南洋”中逐渐成为了玉林籍华侨的聚居地。如今这座毗邻马来西亚的小城有近一半的当地居民祖籍为玉林容县,因此被称为泰国的“广西村”。泰国广西总会永远名誉主席饶培中回忆说,老一辈容县华侨北上时发现了这片四面环山的良田沃土,地理地貌竟然酷似家乡容县,于是欣然定居。 此外,当年马来西亚的文冬、咖叻、新山以及泰国的也拉府、宋卡府等地也聚集了大批玉林籍华侨华人。 “右边的山峦入水口,是一百多年前华侨下南洋上岸的地方,现在华人华侨迁移到了左边的新城区发展。”在泰国宋卡港口,合艾泰南广西会馆理事长王贵荣告诉特别报道组。 老一辈华侨华人都还保留着共同的记忆——刚刚走上沙滩的人们,往往除了身上的衣物再没有其他财产。待开垦的荒地、橡胶林、矿山是他们仅有的指望。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华侨华人凭借着勤劳的双手,从最早的采矿和割胶,一步步开拓新的天地。今天,华侨华人已经活跃在所在国的各个行业,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玉林作为广西的第一大侨乡,目前有海外侨胞200多万人,而旅居海外3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容县籍乡亲就有150多万人,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占旅外乡亲总数的80%以上。 “海内一个容县,海外两个容县。”一句看似简单的俗语,经历了多少时光的摩挲,又蕴含了多少的汗水和泪水。 游子意 生长在血脉的根系上 开笆地、割橡胶、开矿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当年的一叶浮萍,如今已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华侨华人用骨子里质朴的信念,在异国他乡支撑起坚定的信仰。 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森美兰州的吕天保是第三代华侨,与兄弟拿督吕天来局绅、吕天养合创公司,并于1992年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当时的马来西亚由广西人创办的第一家上市公司。1992年7月19日,吕天保获得森美兰州最高统治者颁赐太平局绅勋衔(JP),2002年获马六甲州州长BKT勋衔。 不止于此—— 祖籍北流的曾永森,曾先后任马来西亚环境科技部长,马来西亚国会上议院主席,为促成中马建交立下汗马功劳,被人们誉为“马来西亚的基辛格”; 祖籍北流的陈声新曾先后任马来西亚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新闻部副部长、卫生部长; 祖籍容县六王的刘德琦先后当选为马来西亚国会立法议员、州立法议员; …… 在梳理资料时,特别报道组发现,仅容县有记录的泰国、马来西亚党政军知名人物、或获得太平局绅等各级荣誉勋衔的华侨华人就有数十人之多。 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绽放在血脉里的无法切割的中华根系上。华侨华人仍保留着属于中国人的传统,并代代传承。 马来西亚广西总会秘书吴安德是第二代华侨,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曾在一所同时使用华语、英语和马来语教学的中学学习——这是其父的刻意安排。后来,吴安德进入当时马来西亚三大华文报纸之一的《马来亚通报》。“学华文,承载着我们和父辈对故土的惦念。”吴安德这样说。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华语,是根植于华侨华人血脉与灵魂里的文化符号。 在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该校的学生有一门特别的课程——读经,以此来深入了解儒家文化经典。如今,在马来西亚已经有1289所华文小学、61所华文独立中学,还有3所华文大学。 去国万里,心怀桑梓。 最早抵达异国的华侨,一边艰辛谋生,一边积蓄创业,一边还要省出钱款寄给国内亲人,由此留下了特殊的时代产物——侨批。 容县外事侨务办公室钟萍说,在历史年代,侨批帮海外侨胞赡养了留在故乡的父母、妻儿,成了国内侨眷的生命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封封侨批稳定了人心,她母亲容县籍黎村镇归侨封振英家里,就保存有很多封其父亲封东初从泰国寄回来的“银信”。 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义愤填膺,纷纷捐钱给国内抗日前线将士,有的华侨甚至毅然回国参军与日本侵略者战斗。祖籍容县的梁励金,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侨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立即急电邀马来西亚各埠广西侨领商讨支援祖国抗日事宜,发动华人捐款。当时的华侨们每月捐出3天的工资,汇成源源不断的善款支援祖国抗战。容县归侨区均记的家中,至今还保留着一张1938年马来西亚文冬会馆捐款购买雨衣胶鞋赠送给前方将士的芳名录,包括容县籍华侨潘粹芝、区均记、浦剑平等几十人。 战火硝烟终究散去,不变的是那滚烫的赤子之心。 家国情 跨越海洋的眷恋 “我的父亲,一开始到马来西亚,是挖锡矿的,最后因为锡矿坍塌,他就永远地离开我们。”在容县侨联办公室,80多岁的老归侨、原容县侨联主席覃肇忠回想起往事,声音变得低沉,“但是也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创业与顽强拼搏的精神,成为当地的名望。因为艰苦的经历,他们对于家乡的热爱也来得更强烈,很多人那时候在外面打工省吃俭用,通过熟人往家里捎钱。” 玉林市侨联主席钟雄介绍,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以来,旅居各国各地区的容县籍华侨华人先后捐赠物资价值8500多万元。其中捐建侨心小学项目40个,资助贫困学生14835人,以及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近年来,每年从海外汇款、携款回来支持家乡亲属生产、生活的达5000多万元。 早在1986年,由容县籍香港同胞杨艳芬、陈冠杰夫妇创办的广西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华隆电子公司落户容县后,从此掀开了玉林发展电子产业的历史。一大批侨资、侨属企业落户容县,形成了以马来西亚归侨李汉荣创办的黑五类食品为龙头的健康产业、以泰国归侨龚增森创办的南山陶瓷为龙头的日用陶瓷产业、以马来西亚归侨李业伦创办的雄飞机械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就在不久前,容县籍华侨、泰国隆发盛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封家正投资的广西华侨创意文化产业园在2016年海外华侨华人玉林恳亲大会期间成功举办了奠基仪式,项目占地面积21.34公顷,计划总投资15亿元。 除了投资兴业,另一组数据也许更让人为之动容。 2004年至2016年,玉林市“三侨”捐助公益事业款项数(侨联部分)1720.248万元;2004年至2015年,香港马鞍山扶苗之友会扶助玉林市教育事业款项数303.405万元;2004年至2014年,侨联系统捐赠支持玉林市公益事业款项128.05万元。 2010年至2014年,累计发动侨界捐款捐物支持教育事业折合人民币520多万元,资助玉林市贫困(优秀)学生2692人次,捐建教学楼…… 数字的背后,是天涯赤子心系桑梓、支援家乡各项建设事业的拳拳之心。 向海而行的人们,时隔百余年,又自海外循着厚重的乡情归来。他们的身影留在历史深处,也映照在今天的路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