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7-22 第B03版:民生服务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乡村采药人 |
|
作者:
□本报记者詹丽萍实习生卢文凤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461 |
|
|
|
 |
黄章祥向来访的客人介绍房前屋后种植的中草药。 |
|
|
|
|
☆本期主角:黄章祥 ☆职业:农民 ☆兴趣爱好:采药 ☆人生感言: 每当看到我采到的中草药用于治病救人取得好效果,我心里就很有成就感。只要还走得动,我都会把这项有意义的事情做下去。 “章富大哥叫我把我们村后龙山有的中草药、中药材的名称写出来,根据我采过的,还有大家也采过的中草药材,一共有306种……”刚从山上采中草药材下来的黄章祥老人,伸出手颜飞色舞地向我们比划着。 今年68岁的黄章祥是博白县那卜镇名六村陈冲村人,是一位典型的乡村民间采药人,他采挖中草药材的时间至今有30多年了。他说,对中草药材感兴趣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是大队的民兵,在大队林业队值班,时间充裕,总想找点事情做。联想到村里人经常到后龙山采中药材治病,他对中草药材的药用价值一直有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就到乡镇书店买了一本厚厚的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中医学院编写的书本《中医方药学》,每天有空就看,还对照着书本上的样本去山上寻找中草药材。 而中草药材成为黄章祥生活和工作的重点,源于一件小事。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村里分田到户以后,村里人纷纷到城里打工,黄章祥的儿子也到柳州做建筑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当地有一种野生中草药数量很多,用来煲凉茶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于是,就托人寄了两大麻包袋回来。黄章祥看到儿子带回来两大袋的中草药,马上翻书查看药用价值,知道儿子带回来的中草药材对于治疗急性肝炎有较好的辅助作用。这么多的中草药,家里一时也用不了那么多。于是,趁着到乡镇圩日赶集的时候,黄章祥带了一部分去卖。出乎意料地,五块钱一把的中草药,当天带去很快就卖完了,还有一些乡村医生问他要其他品种的中草药材。 村里后龙山也有很多野生的中草药材。把看中药材书当作乐趣的黄章祥马上悟到采中草药材给需要的人也是一个商机。黄章祥试探着开始上山采一些常用的中草药材,逢周边乡镇圩日的时候,就将采到的野生中草药材运去卖。由于采到的中草药材质量好,还能根据客人的需要来采,圩日到乡镇卖中草药材,闲时到山上采挖中草药材,就这样成为黄章祥30多年来不变的生活模式,也成为他谋取生活经费的一门职业。30多年采挖中草药材的经历,还有受不少中医医生委托采药材的经验,使黄章祥渐渐也成为当地一名远近闻名的乡村“郎中”。一般的治疗感冒发烧、坐月子、风湿骨疼、跌打伤风、皮肤病等简单的中草药,他是烂熟于心。 野生中草药是大自然的恩赐,生态好的大山,也是中药百草丛生之地。黄章祥所在的陈冲村后龙山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天然的中草药大仓库”,山鸡茶、小罗伞、两面针、山竹桔、牛大力……黄章祥说村里的后龙山一共有中草药材306种。他有些遗憾地说,村里后龙山的中草药材是不少,只是,一些名贵的中药材被挖了之后,就没有了。而他采药,除了村里的后龙山,还到过附近的八将岭、射广嶂等处。不过,走了很多地方,还是觉得不如村里后龙山的中草药材品种丰富多样。 多年来,黄章祥老人一直不停地在山上、乡村集市间往返,为他人采中草药材已占据了他生活的主要位置。上山采野生中草药材是个辛苦活,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只要有人需要,他就去采。采访手记: 中医药文化产业是民生产业,也是一个为国富民强保驾护航的产业。经常到偏远的山区采访,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有很多,在山上采挖野生中草药材的采药人黄章祥就是其中之一。乡村采药人对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中草药材的熟悉和热爱,让记者忍不住动笔记录下他们的风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