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6-24 第B03版:民生服务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 |
——透视玉林未成年人离家出走背后的原因 |
作者:
本报记者邹江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2429 |
|
|
|
|
|
|
6月,有两条城区小孩离奇失踪的消息引爆玉林人的朋友圈,幸运的是小孩最终都是有惊无险地被找到。而记者搜索相关新闻网、本地论坛,发现2012年至2016年,玉林发现类似的小孩“离家、离校”的新闻有46条,其中最小的一个小孩只有3岁。这些未成年人为何如此“任性”?家庭遇到小孩出走应该如何处置?这应该引起所有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思考。 引爆朋友圈的“暴走小孩” 6月14日下午,一则“寻找玉林失踪男孩”的寻人启事引爆玉林的微信朋友圈。记者看到这条消息后电话联系了小孩的父亲吕先生。据其描述,小孩叫桐桐,今年8岁。当日早上6时多,由于学校大门还没有开,家长把小孩送到小学附近叮嘱好就离开了。然而之后小孩所在班级的老师却发现小朋友没有到校,于是第一时间通知家长。观看学校视频监控,桐桐一直没有出现在学校门口。 事情发生后,桐桐的亲人紧急出动,全城寻找,下午则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6时左右,小孩终于在离失踪地10多公里外的仙鹤园路口找到了。原来桐桐走了一天,饥渴难忍,就在路口买水喝。摆摊的商贩发现这个小孩不寻常,经过详细的询问,这名好心人终于知道桐桐是自己同村人,而其家人他都认识,于是马上通知其家人。 记者事后观察桐桐这条“暴走路线”,不但路程遥远,而且路况复杂,要经过多个车流量大的交通路口、桥洞,稍有闪失,桐桐可能就见不到亲人了。然而这个8岁的小孩,却能准确地找到回老家的路,身上仅仅有姑姑给的3元钱。在艳阳高照的大路上,不停地走,还一天没吃饭。小孩的姑姑吕女士说,小孩其实能记住她的电话,但是就是不打!估计是与大人闹意见。这让人不禁深深感叹:小孩“人小鬼大”,够聪明,然而他心中对大人的“怨”,也实在太深,聪明没有用到正确的地方。 而就在桐桐出走的7天前,6月8日下午放学后,另一个9岁小女孩小文也是与自己父母闹意见后,整晚不归家,一直到次日上午10时,人们才在其居住的小区楼顶发现她。开始人们以为她在楼顶过了一夜,然而事后据其描述,她负气离家后,发现父母并没有找她,索性来到一个与她关系很好的小朋友家,与她一起睡觉。而这名小朋友的家长并没有过多询问,就让小文在自己家中留宿。 诊治出走小孩的“心病” 据桐桐的姑姑吕女士介绍,她也不明白桐桐为何出走,小孩的妈妈于去年去世,爸爸后来续弦,新妈妈与小孩关系也不错。小孩的爸爸吕先生在新桥镇从事畜牧兽医,工作非常繁忙,平时没空照顾儿子。在城区的吕女士心疼侄儿,于是今年帮助其从新桥镇转学到城区一家小学。“小孩转学后,段考各科成绩从原来的40多分全部上到80分以上。新妈妈也非常识大体,对桐桐视同己出。我们都不知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也许是小孩调皮,大人的说话方式伤害了他!” 而小文出走纯粹就是与大人赌气。当时她因做错了事,与母亲发生争吵。母亲说:“你离开家,就不要回来!”倔强的小文就为了这口气,与母亲较上了劲。晚上看到父母一直没有找她,更是生气,放不下面子的她于是就玩起了“失踪”。 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心理治疗师黄英民说,小孩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然而一些家长却把孩子当成没心没肺的人,对他们的教育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例如“你走,我不要你了”“你出去,就不要回来”等恐吓性话语,就会让脾气倔强的小孩选择离家出走。而从小孩的心理来讲,就是要通过出走的方式,证明父母是爱自己的,而让他们焦急找人,就是小孩对大人的惩罚。 北流市陵城小学副校长吴健宁分析了许多孩子出走的现象,她认为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习压力过大,家长(老师)教育方法不当。二是人际关系恶劣,环境不适应。有些家庭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唇枪舌战甚至大动干戈,有时还迁怒于孩子。三是破碎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性格上容易走极端。四是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或者城市中家长工作过于繁忙的家庭,得不到理解的孩子通过出走发泄愤怒,从而希望引起自己父母的关爱。 黄英民提醒,一些家庭和睦、经济条件不错的学生也选择离家出走,这些孩子的行为更令人深思。“有些高学历的家长总觉得自己学历高,又有管理经验,教育孩子绰绰有余,却忽视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多乖孩子的心理问题都埋藏得很深,而且还有潜伏期,家长忽视或者意识不到,结果错过了及时调整心理的机会。” 吴健宁说,离家出走,对于这些年幼的孩子来说,非常危险!首先是年纪小,没有分辨坏人的能力,各种安全意识也较差。其次由于没法分辨所有的是非,难以抗拒一些诱惑,很可能遭遇不法侵害,甚至可能为生活所迫,干出违法的事来。 直面出走小孩的问题 在玉林市公安局玉州分局从事宣传工作多年的黎勇曾多次作过寻找出走小孩的报道,并在玉州分局的微报平台发布过多则寻人启事。6月两次能找到出走的失踪小孩,与公安微报平台及时发布信息也有密切的关系。黎勇建议:“小孩出走失踪后,家长一定要冷静,首先要第一时间报警;二是发动亲友寻找;三是仔细梳理与小孩密切的社会关系,考虑出走目的地的各种可能性;四是要通过新媒体,发动更多人寻找。” 黄英民说,孩子找到后,父母或许还在气头上,可能会严厉指责,甚至打骂孩子,这是最要不得的,很可能导致小孩再次出走。正确的方法是,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问问孩子,为什么跑出去,在外面遇到什么或看见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否会害怕,要全方位地观察孩子离家后的感受。另外还要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切,例如说“找不到你,爸爸妈妈很担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里很重要,出走对于所有关心他的亲人来说是一次非常严重的伤害,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而北流市妇联主席谢婉秋说,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关心教育出走孩子,为他们创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多给孩子们一些爱心,少一些粗暴的批评和处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