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5-16
2016-05-16 第B02版:玉林文化地图(博白篇)深度 【字体】大 |默认 |

山河故人 博白文化的重量

作者: 本报特别报道组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3904
王力故居。
桂南采茶戏。
马门滩。
芒编制品。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这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祖训。和物质上的富足相比,客家人更看重血脉深处流淌的文化遗产。
    这是一种壮丽到无以复加的文化皈依,在南流江畔它凝聚成一个支点,那就是博白。
    作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这里的山、水、人物、故事,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重量,既是博白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它的精髓和灵魂。
    此次“玉林文化地图”全媒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博白行,召唤我们打开了博白历史的一道道瑰丽风景,触摸到那一个个恢弘、精彩的历史瞬间。我们看到了,尘封的记忆在深情呼唤中苏醒,浸透了满风清韵的文化气息浓郁扑面,历史河流滔滔不息流转而来,仿佛让人置身于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时空,心灵也被灵动的历史所震撼。
    报道组也得到了一种启迪: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先决条件是对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挖掘、集聚、整合和利用,使之不断提炼,塑造成城市品格。
    一片土地的沧桑和梦想
    客家人,是汉族的八大民系之一。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在海内外各行各业有成就者不计其数,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博白古称白州,地属古越,客家人以“客人”的身份闯进了这块蛮荒而神奇的土地,一块可停泊并得以休养生息的土地。以“客人”出现的客家人,如何在与当地土著不断的对峙、摩擦和交融中日益壮大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它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的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
    位于沙河镇南流江西岸约300米处,是一座具有典型的“九厅十八井”风格的客家村落——广西首批传统村落礼安村。朝阳下的古村,绿树掩映,古朴中透着清新。4月26日上午,报道组一行穿越这座近百年历史的古村落。
    “礼安村的建造,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礼安村村支书朱伟介绍道。礼安村城墙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当时匪盗横行,社会动荡,人心惶惶。为了安全,村人商议筑城护村,并得到邻村群众协助,仅用两个余月即筑城竣工。为了便于防守,整座城还建了包括大城门在内的七座炮楼,上百个枪炮孔眼,可环视四面八方,能攻能守。
    “城墙建好后,成了四乡八邻的避难所,每天晚上,都有上百人住进围屋里,这也体现了客家人团结拼搏的精神以及聪慧才智。”随行的文化观察员、原博白县文化局局长陈伟东介绍道。在博白县,以家族建立起来的围屋建筑,保证了客家人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发展,历经数百年后,依然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有360多年历史的金圭塘王氏宗祠,我们可以清晰透过宗祠建筑构件上的窗棂、门楣等,感受着古香古色的艺术气息。此外,文昌阁、通津桥、环玉书院、太平坡水楼、岐山小学等古建筑,均充分体现了当时白州工匠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渗透着浓厚的艺术趣味。可以说,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古白州经历10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凝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有着密切联系。
    博白自古是南交重镇,素有“八桂门户”之称,成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这里,曾演绎了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讨伐的故事。时至今日,人们仍时刻铭记着南流江畔“功高东汉,威振南交”的意气风发。
    这里,曾经商贸发达,马门滩、大利、新码头等码头,日日忙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穿城而过的南流江带动了玉林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汉代生产的玉林葛布进贡朝廷,以致京城“榜人皆着鬱林布”。如今,在南流江畔的博白镇马塘村马村垌,我们仍能看到200多年前的染缸。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残留的遗址低低诉说着昔日繁华。
    一个族群的记忆和根脉
    文化是客家人的源流、年轮和记忆。客家地区多半是文化之乡,名人辈出,这与客家人崇尚文化、重教兴学有关。客家父母无论再穷,也要克勤克俭挑担送子女读书。行走博白,我们目睹了先贤辈出的文人豪情,感受了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读到了似还散发墨韵的家规家训,触摸了客家人立身处世的魂。这一切,凝铸成令人喟叹的城市之魂。
    王力,一代语言学宗师,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的创立者,与梁实秋、钱钟书并称抗战时期的三大学者散文家之一,翻译过20多部外国著作的翻译家,总结汉语诗格律美学规律的诗律学泰斗……在博白这片土地上,王力无疑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是博白无可替代的文化象征。
    出身书香世家的王力,在浓浓的古老家风和尊师重教习俗的濡染下,即使经历战乱不断、求学环境艰难,也没能阻挡他对于知识和文化的渴求,最终成就了一代语言大师。
    作为罕见鲜有的汉语语言学大师,王力所有领域的有关研究成果足以深深影响当时、现在和未来。他以治学严谨著称,既能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又能睿智缜密,周到细致,令人叹为观止。即使到了晚年,王力仍非常勤奋,每天坚持工作,给子孙、学生树立了极好的榜样。
    这是一代语言学宗师的故事,也映照着博白一代代莘莘学子的影子。
    松旺镇茂山村是一个小山村,但这里却走出了有名的博白客家“三杰”中的“两杰”。“三杰”者,除朱光外,一为中共广西第一任省委负责人、革命先驱朱锡昂;一为与朱光同村同宗的抗日有功将领、兵学家、国军中将朱为鉁。
    朱光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后裔,其先祖从江西迁居到博白。朱光自幼聪颖好学,早在读私塾时,对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在私立高等小学就读时,就是王力先生的高足。
    在茂山村朱氏祠堂旁,有一座砖木结构、古典幽雅、美观大方的清代欧式风格建筑,这里正是朱光故居。如今,这里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向群众以及青少年进行缅怀革命先辈、继承伟大理想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为历史上的迁徙族群,博白客家人在不断地迁徙中保存文化的薪火,保留着一颗对文化教育的赤子之心,最终书写了博白的人杰地灵。”原玉林市党史办主任赵彦行如是说。
    翻开博白的史书,她绝不仅是一座富有文雅风雅气质的城市,还是一座书写着铮铮铁骨精神的城市。
    沙河镇上垌村,是朱锡昂的故乡。在他42年的岁月里,做到了终生革命,功盖南疆,血洒玉林,书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铁血故事,给这一片大地增添了“烽火荣光”。
    一位位先贤们挺起了博白客家人的脊梁,当代博白人没有忘记先贤。王力故居、朱光故居、朱锡昂故居等修缮完好,并对市民开放。在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下,崇文重教凝练而成的城市精神,构筑了博白和谐发展的基石,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中国边疆十大人物庞祖玉”、“全国法制宣传先进个人陈家广”、“中国好教师蔡曾萍”、“玉林市道德模范刘媛”……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城春风。显而易见,一座城市的性格,对生长于此的子孙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渗透到子孙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人的精神、气节,绝不仅被记在族谱里、刻在牌匾上,更会为城市注入发展的灵魂。
    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1999年,博白杂技第一次站上了国际舞台,聚焦了无数人惊叹的目光。谁能想到,这些杂技演员都来自一个小县城。在站上国际舞台的杂技演员们享受喝彩与掌声时,一个声音从心底发出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俗称为“大力戏”的杂技艺术在博白县源远流长,早在明朝就已经存在,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立于1957年的博白杂技艺术团,成立之初,只是一个走乡串户“跑江湖”的小演出团体。
    新颖独特的创意和高难度、高惊险的表演,是博白杂技的一大看点,这也扩大了博白杂技品牌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在遭遇发展瓶颈期时,博白杂技厚积薄发,这一项古老的民间杂技艺术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最终塑造了一个县城杂技团的“国际传奇”。
    博白客家各自的先祖带来的传统文化在白州汇集。截至2015年,县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保护名录项目共有10项,有国家级的桂南采茶戏,自治区级的博白芒竹编织技艺等。“各色客家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形同一座客家民俗大观园,这些相当数量的民俗可谓是古代客家文化的‘活化石’,为后代留下了丰厚的家产。”陈伟东认为,这些独特的客家民俗活动,极富地方乡土色彩,原汁原味,让人感到含蓄而不失典雅,神奇而不失深刻,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孙后代有足够的底气。
    正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文化良心和赤子忠诚的开拓者和传承者,有着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任重道远的自觉耕耘、默默实践,才能够打造出这些极具特色、极具价值、独树一帜的文化名品和光彩夺目的城市文化符号,才有这座城市历久弥香的润泽灵动。这既是文化的魅力,也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它接续了前人的文脉与薪火,生生不息,泽被后世。
    在采访中,不少受访对象建议将南流江沿岸的景点串接起来,进一步激活南流江经济带,让昔日的南流江重焕生机。面对丰厚的历史遗存,血液里奔腾着文化基因的博白人,秉承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精神,继续书写大篇章——计划总投资18.59亿元、规划占地2000亩的博白县教育园区正大力推进中。园区将以高起点、高标准、高配置规划,建设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布局科学、质量领先、环境一流的园林式基础教育城,着力打造成为广西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重要示范基地。这一切,正是这个城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过不了多久,博白县教育园区将与坐落在博白城乡的名人故居、博物馆、文化馆、社区文化站一道,如同粒粒珍珠镶嵌于城市肌体之中,继续浸润一方水土。(本报记者林冬冬/文 陈东/图)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